昌平君什么也沒答應,只是制止這些“好事者”繼續說下去。
但其實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做法。
因為這就是告訴“好事者”昌平君有這方面的意思,否則第一時間就應該將“好事者”拖出去砍了。
于是“好事者”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他們暗中在百姓中為昌平君宣傳并建立組織。
與此同時,楚民的口糧又在減少……其實秦軍給昌平君的糧食一點都沒少,而是昌平君有意將其克扣又把鍋甩給了秦軍。
昌平君知道,百姓對國家的概念較弱,尤其是中原各國的內部戰爭。
所以只要能活得下去,他們大多都會選擇忍氣吞聲或得過且過。
但如果都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了,也就只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昌平君這招果然有效,沒過多久吃不飽穿不暖的百姓就叫苦連天。
這時昌平君再發下糧食,說是自己用私人財產從外地高價購來的……百姓便越發對其感恩戴德。
此后昌平君再適時讓部下放出謠言
“秦軍在汝水戰敗糧草被奪,是以糧草緊缺不足以養活楚國百姓。”
“秦軍甚至打算坑殺一批百姓以節省糧食……”
這謠言是半真半假。
真的是秦軍的確是戰敗糧草被奪,蒙武軍還損失了四萬人。
假的是這對秦軍影響并不大,尤其糧草更沒有被奪去多少。
且戰局又再次穩定下來往有利于秦軍的方向發展。
但位于陳城的楚國百姓又哪里會知道這些,他們被昌平君這么一忽悠就信以為真了。
百姓心下這么一思量
繼續這樣下去說不定哪天就會被秦軍餓死甚至坑殺了。
但若是反秦……此時楚軍眼看就要勝利,反秦助楚軍一臂之力豈不就是大功一件?加官晉爵還不等著自己?
一時百姓中暗潮洶涌磨拳擦掌,暗中向昌平君請愿者絡繹不絕。
這時昌平君才覺得時機成熟,然后振臂一呼,叫道
“秦師不仁,敢犯我楚境。”
“我等本為楚民,豈能以命事秦?”
“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于是百姓紛紛操起木棍竹條起事……此時不是農時,楚國百姓手里就連農具都沒有,能找得到的武器就只有這些。
王徨聽到楚民造反時不由吃了一驚。
他吃驚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叛亂居然是昌平君發起的,這讓他始料不及。
二是沈兵當初告訴他楚民造反他還不信。
因為陳城這地方與其它城池不同,它是一個典型的易守難攻甚至可以說是令人發指的城池。
別的城池城外只是護城河,而陳城城外直接就是人工湖,圍著城墻一圈的人工湖,只留下幾條小道橫穿人工湖直抵城門。
這樣的城池若不是當初項梁主動放棄,只怕攻個幾年也攻不下來……因為只需要幾十名弓弩手往城墻上一站,就可以封鎖城下的小道讓敵人無法近身了。
不過說實話,項梁放棄陳城卻也是對的。
這樣的城實際上是死城,敵人攻不進來,自己也攻不出去……敵人同樣也可以用幾十名弓弩手封鎖住小道。
其結果就是直接把項梁及其置下大軍封鎖在陳城內無法動彈。
因為這原因,王徨只需要守住城門叛軍就無路可逃了,何況大梁軍還有狼筅和鴛鴦陣,這玩意應對敵人集群式沖鋒可是有奇效的。
是以王徨只以為沈兵不過說說而已,他只道楚民便是有十個膽也不敢叛亂。
然而事實卻證明沈兵是對的。
王徨第一反應就是將兵力集中在城門來個甕中捉鱉,把這些叛軍鎮壓在陳城內。
但轉念一想沈兵又交待過“勿需趕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