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還有賴沈兵的威名。
此時沈兵的名聲可不僅僅是在秦軍了。
如果說楚軍較為傳統或是古時信息不靈通,沈兵攻趙、攻燕的事跡傳不到楚國的話,那么沈兵接連幾次尤其是第一次水淹楚軍大敗項燕也會傳遍楚國。
再加上黑甲軍的數次戰績,此時又孤軍深入有如天兵天降一般的占領了汝陰,就使沈兵在楚國也是如雷貫耳。
既然沈兵名聲這么響,此時汝陰城頭又放出狼煙,那么楚軍兵士就免不了在心下暗想
“這沈兵怎會如此不濟只知在汝陰死守被我軍剿滅?”
“他莫不是還有后著?”
“若黑甲軍能突破項燕防御深入汝陰,其它軍隊又何嘗不行?”
“據聞沈兵還練有另一支軍隊,名曰‘大梁軍’,‘大梁軍’可是有數萬之多……”
于是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這似乎并不奇怪,如果連項伯都擔心秦援軍,又有誰能不擔心?
如果說有誰不擔心的話,就只有怒火中燒的張崎了……張崎面部的一塊燒傷直到現在還包著半邊臉,將來只怕要留下疤痕了,這又讓他對沈兵恨之入骨于是像瘋了般的攻城。
只是誰也不知道,其實張崎那種直觀的想法才是正確的,別人反而是想多了。
項伯從張崎那回來后沒多說什么,他只做了三件事
一是派人到項燕那詢問情況。
二是朝四周派出探子。
三是增設哨所并囑咐他們提高警惕。
項伯做的沒錯,只不過他的做法似乎更驗證了兵士們心里的想法秦國有援軍。
楚軍用過晚飯后又休息了一會兒,天色就漸漸暗了下來。
但這依舊無法阻止楚軍的攻勢……夜晚其實并不適合攻城。
這要是現代還好,能朝敵人方向打照明彈,彼此都不吃虧。
然而在幾千年時的戰國時期,夜戰而且還是攻城戰往往就要點火把,否則很可能連攻城梯都看不到在哪,也不知道要將攻城梯往哪架。
但一點火把,就意味著照亮自己方便別人……
就像現在這樣,楚軍點燃火把馬上就成了汝陰城頭黑甲軍的靶子。
黑甲軍二話不說,當下就將一枚枚石彈打到楚軍陣營中。
另外還有弓弩……此時黑甲軍一般都改用弩。
連續拉了幾天的弓,就算是剺都大呼受不了,有些兵士手指被弓弦磨得連指骨都能看得見。
相比之下開弩反而要方便些,因為它是用雙手握弦腳踩弩身,借助腰力開弩。
更重要的還是,弩這玩意在倉庫里是應有盡有,于是黑甲軍每人都可以在城墻上旁備好十數張,得空時就張好了弦整齊的撂成一堆,等楚軍進攻時只需要裝上弩箭就可以一個接一個朝敵人射。
這么做的好處很明顯,它可以大量減少開弩時間及戰時體力消耗,彌補了黑甲軍兵力不足的弱勢。
缺點也有,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弩。
比如一千一百余名黑甲軍,平均每人裝備十張弩的話就得有一萬一千張。
另一方面,就是平時就把弩開好備用對弩本身是個很大的損耗,這在平時是絕不允許的。
然而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倉庫里的那些弩反正都是楚軍的,不用白不用,浪費也就浪費了,總比守不住汝陰還給楚軍或是一把火燒了要好。
所以這些缺點對黑甲軍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缺點。
這也使黑甲軍雖然人數已經銳減但戰斗力卻沒見下降,一開戰那弩箭就“嗖嗖”的朝楚軍方向飛。
尤其是夜晚,舉著火把往上攻的楚軍就會成為一個個靶子,楚軍往往是還沒攻上城頭就被一批批的射了下去。
但楚軍又不得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