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燕這么勸說楚王自有他的苦心。
因為從安全角度來說肯定是遷都為上。
說句難聽的,就算遷都洞庭保不住不還可以遷入百越么?
百越城邑那是一個接一個,秦軍要一個個攻完那得何年何月?
事實上楚王負芻進入百越便安全了。
因為百越是在窮山惡水之中,且到時秦軍的補給線會暴露在淮南各貴族的打擊之下……于是秦軍必須得先滅昭、屈、景各族封地之后才敢進攻百越。
這么一來原本是“出頭鳥”的負芻就退居二線而各貴族就變成“出頭鳥”。
楚王負芻還可借秦軍的力量鏟除那些不聽話的貴族并名正言順的收編貴族的殘兵,之后再圖收復失地,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反之,若是繼續呆在壽春就只有被秦軍包圍的結局,到時秦軍就可以“守株待兔”等著楚軍來救。
于是楚軍就失去了所有的主動權變得十分被動。
所以從戰略方向來說,遷都是個很好的建議。
楚王負芻原本也動心了,卻被昌平君插了句就懷疑起項燕的能力。
此時的楚王負芻就在想
“這項燕信誓旦旦說能守洞庭,但誰又知道他說的是真是假?”
“若他真能保洞庭不失……那大梁被水淹、牽城慘敗以及汝水失守又是怎么回事?”
“這些全是項燕為帥時的慘敗,且每一回他都是一副必勝的姿態,結局卻是如此。”
“更何況……誰敢保證這項燕沒有謀反之心?”
“若跟隨項燕遷都洞庭,洞庭不保再退入百越……到時寡人豈不是要看項燕的臉色?”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最后一點,也就是楚王負芻無法徹底相信項燕的忠心。
因為楚王負芻明白一點,這世上只有利益才靠得住。
此時項燕忠心耿耿那是因為還有昭、屈、景等族掣肘,一旦楚王負芻都避入了百越成為一個花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而項燕說的又沒錯,不逃的話留在壽春又哪有活路?
因此楚王負芻才猶豫不決。
這時昌平君又說了句
“大王,依臣之見……”
“秦軍自陳城南下補給線有數百里之遙,而壽春城堅墻厚秦軍必無法強攻。”
“若我軍一面鞏固壽春城防做好抵御秦軍準備,另一面又集結各方兵力攻秦補給線……”
“秦軍必無法久攻,數月后便只有退兵一途。”
項燕不由駭然望向楚王負芻,道
“大王不可……”
楚王負芻反問了聲
“有何不可?”
項燕一時語塞。
昌平君這方略雖是聽起來有理,秦軍雖強但卻兵力不足,它無法同時進攻壽春又保護其漫長的補給線安全。
于是,若是楚軍主力游走在外攻擊秦軍補給線,秦軍的確只有退兵一途。
問題就在于楚軍有多少主力?
楚王負芻的三十萬兵力這里損失一點那里損失一點,只余十五萬左右。
之所以“左右”,是因為楚軍過于混亂項燕想點都點不清楚。
如果再留個十萬、五萬在壽春駐守,那么項燕手里能用的兵力甚至不到十萬。
不到十萬兵力面對那些如狼似虎的秦軍又能起什么作用?
且秦軍因為有了上次的教訓,定會沿途占領城寨組建防御,想偷襲其補給線又談何容易?
若真能團結各貴族兵力集結起三十萬大軍,那的確可行。
然而此時各貴族哪還會愿意出兵出力將楚王救出……
不過這話項燕也無法說,昭、屈、景等各族把持著朝政大權且事情還沒發生,項燕又如何能斷言他們不出兵?
于是項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