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項燕來背,他當初為了組建汝水防線于是將數(shù)十萬大軍的補給全都集中在汝陰、城父兩城。
于是這兩城的補給都可以用“堆積如山”來形容,甚至汝陰還有生產(chǎn)箭矢的能力。
而汝陰又是被沈兵奇襲得手,于是汝陰一城的補給和設(shè)備便盡數(shù)落入秦軍之手。
這就給了秦軍一個絕好的前進基地。
首先是汝陰易守難攻,之前沈兵只領(lǐng)三千人馬駐守汝陰就能讓七萬楚軍無可奈何。
如今楊端和留一萬秦軍精銳駐守,楚軍又要多少人才能攻下?
其次就是汝陰至壽春只兩百里,騎軍只需兩日便能趕到。
楚軍要是進攻汝陰,就不怕楊端和從背后夾擊?
于是楚軍所謂的攻擊秦軍補給線幾乎不可能成功,因為它幾乎就意味著與秦軍主力決一死戰(zhàn)。
楊端和想想又奇道
“既是如此,昌平君又何苦來回奔波?”
沈兵倒是知道原因,昌平君這是在為成為楚王做準備。
不過沈兵當然不能說,何況他也不確定昌平君現(xiàn)在是什么打算。
別說沈兵不確定,就是昌平君自己也不確定。
原本昌平君是確定的,因為他認為只要有沈兵在秦軍便戰(zhàn)無不勝,因此振興楚國就不會有希望,于是當然只能按沈兵說的那樣做。
然而,當他游說一圈回到項燕那時這個想法就動搖了。
項燕問都沒問昌平君游說的結(jié)果,因為他早就知道會是什么結(jié)果。
倒是昌平君一臉慚色的嘆道
“本君無能,無法從各族借到一兵一卒。”
項燕回答
“非君之過,形勢如此又豈是人力所能改變?”
這話倒是說對了。
有句話叫“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楚國的形勢就是這樣。
當初項燕有望取得勝利的時候,各貴族都希望能分到一點勝利的果實,于是才出兵。
而現(xiàn)在項燕基本沒有獲勝的希望,各貴族保自己封地還不及,哪里還會出兵將秦軍這禍水往自家引?
他們只希望楚王負芻在壽春能守得久一點,他們就有更多時間筑防做準備。
所以這是由利益決定的,不管昌平君如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都無濟于事。
項燕沒多說什么,他只是將昌平君引到案前,說道
“昌平君請看,這是秦軍的布防。”
昌平君看了后,就搖頭嘆道
“楊端和不愧是王翦置下頭號大將,這布防可謂水泄不通,壽春危矣!”
項燕卻搖頭道
“老夫以為并非如此。”
昌平君奇道
“上將軍何出此言?”
項燕指著地圖上淮河只說了兩個字
“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