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對北營做了些安排
李巖的兩萬秦軍布署到城寨的北面,也就是對外防御。
大梁軍則安排到南面對壽春防御。
之所以這么安排,是因為沈兵猜此次突圍若是沒有便罷,有就一定是項燕策劃的。
這并不難猜。
此時的楚國已處在“樹倒猢猻散”的狀態(tài),各貴族人人自危只顧保存實力以應(yīng)對將來秦軍有可能的進攻,哪還會去想救楚王出來。
有心救楚王的也就只有項燕了。
話說這項燕也是一個木魚腦袋,他項氏在江東呆得好好的卻偏要趟這渾水?
從楚國整體形勢來分析,楚國各貴族最不應(yīng)出力的就是項氏。
因為項氏絕大多數(shù)的封地都在長江以東密林水網(wǎng)之處,如果說有還有別的什么封地,那就是在壽春旁給項氏建寨經(jīng)營的一小塊封地了。
但這一小塊封地便是不要又能如何?
這封地設(shè)在壽春旁其實是有勤王之意,此時楚王都已被困,自然不需要勤王。
秦軍的攻勢,應(yīng)該是先奪淮北楚王的富庶之地再取淮南各貴族封地,然后才會將兵鋒直指江東進入百越。
甚至到時嬴政打不打百越都不要緊。
原因是百越窮山惡水食之無味,此時甚至都不能算是中原……嬴政就是在尚未打下百越時以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稱秦始皇的。
因此,項燕完全可以退回江東坐等秦楚大戰(zhàn),而項氏則保存實力或是考慮經(jīng)營百越,到時秦軍攻百越時就不只是“損失慘重”了。
可這項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力保窮途末路的楚國,最后落下個兵敗自刎的下場。
此時的沈兵就在想如果是項燕策劃的這場突圍戰(zhàn),那么定是有備而來。
而他這“有備而來”的“備”,自然就是偵察清楚了秦軍的情況,知道守在北營的是兩萬大梁軍。
另一方面,項燕又與大梁軍打過仗……這是發(fā)生在沈兵守汝陰時的事。
項燕先是從項梁那了解到了大梁軍的戰(zhàn)法,接著就嘗試著用長戟兵克狼筅。
其結(jié)果是什么就不用說了,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因此,這一回項燕來戰(zhàn),其針對的也應(yīng)該是大梁軍的狼筅。
既是如此,沈兵當然不會還傻到繼續(xù)用大梁軍拿著狼筅上,以李巖的正統(tǒng)秦軍對項燕才能打他個措手不及。
沈兵沒有對李巖多說什么,只是交待了聲
“若有戰(zhàn)事,將軍莫要過早參戰(zhàn),待楚軍攻破城寨再反攻不遲。”
李巖雖是不明所以,但還是很干脆的應(yīng)了聲。
沈兵這是擔心項燕發(fā)現(xiàn)情況有異及時改變對敵策略。
但如果等到楚軍都突破城寨并發(fā)起進攻才發(fā)現(xiàn)對手是正統(tǒng)秦軍……這時再想改變就太遲了。
李巖那邊安排完了,沈兵就將注意力轉(zhuǎn)到了壽春城。
壽春城其實很好解決,如果是不知道楚軍會突圍及兩面夾攻的話,那壽春城可能會是個麻煩……到時壽春就是背后的一刀。
但現(xiàn)在沈兵已有防備,那壽春就是投石機和弓弩手封鎖城門的問題。
難就難在沈兵要的不只是封鎖城門,他要的是……楚王負芻。
這要是把城門直接封鎖了,楚王負芻不也出不來了?
楚王負芻要是不出來,那沈兵也就沒必要搞這么神神秘秘的偷著調(diào)兵了,他所有的安排也就是白費心機了。
于是就會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
想要楚王負芻出城,必須假作讓楚軍突圍成功。
之后還要保證能將楚王這頭大魚抓住,否則這場戰(zhàn)就算是敗了。
假作讓楚軍突圍成功還可以做到,因為大梁軍有狼筅在手,且戰(zhàn)且退也不會有多少損失。并且隨時想停就停,必要時還可以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