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了楚王占了壽春之后秦軍就稍停了一段時間。
其實也沒有稍停,秦軍忙著以壽春為基礎沿淮河而下占領河岸城邑。
這與一開始制定的方略是相符的,占領并控制淮河,那么楚國在淮河以北的地區(qū)就不戰(zhàn)而降了。
這或許是戰(zhàn)國時期唯一出現(xiàn)的最大范圍的包圍。
淮河以北一直到齊國,這塊區(qū)域的北邊是齊國,西邊是秦國攻占的魏國及楚國地域,東邊是大海,南邊是淮河……
其中整片區(qū)域被秦軍封鎖得死死的,這范圍內(nèi)的楚軍有以下幾個選擇
降齊。
降秦。
自生自滅。
跳海。
選項看起來挺多的,但就是沒有一個活路。
沈兵說秦軍“稍停”,是因為占領淮河沿岸基本沒遇到反抗。
這主要是因為項燕知道隨著壽春失守其下游地區(qū)也守不住,于是就主動放棄。
另一方面楚王負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項燕離開后當?shù)剡€是有些私兵,這些私兵大多是鄉(xiāng)紳或商人召募……這是楚國的特色,楚國在私兵的限制上十分寬松,而秦國則是要爵至大夫才有權力有私兵有自己的門客,否則就是結(jié)黨營私。
這些私兵當然無法與秦軍對抗。
事實上也無需對抗,秦軍拿出楚王負芻的王令一宣,那些私兵就第一時間放下武器降了……也不知道他們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楚王已降秦。
沈兵猜他們是知道的,只不過王令一下就給他們一個臺階他們不是投降,而是遵從王令。
接著,秦軍就四處派兵前去接收淮北的城邑。
不只是壽春淮河一線,更多的是大梁、陳城一線的秦軍往東走。
他們同樣帶著楚王負芻的王令……其實楚王負芻的王令沒那么快送到大梁,但這時王令是真是假已經(jīng)無所謂了。
重要的就是趕在項燕宣布立新王之前去宣讀,同時告訴他們楚王已降。
楚王投降的消息倒是傳得很快。
因為這就不是快馬加鞭那樣傳了,而是一傳十十傳百,連夜由軍民傳播到各地。
淮北楚兵聽了這消息后哪里還有繼續(xù)反抗的心思,于是紛紛棄械投降。
由于淮北地域廣闊城邑眾多,而秦軍數(shù)量卻不多,以至于出現(xiàn)幾名秦軍帶著幾百楚降軍又去接收另一座城邑的情況……
沈兵與楊端和就在壽春經(jīng)營淮河防線。
這道防線就是秦楚的最新邊界。
穩(wěn)定下來后,沈兵最先想到的就是昌平君會做何選擇。
不過沈兵也不著急,因為他知道應該給昌平君一點時間。
更何況就算要降也不會剛?cè)瘟顺蹙徒登兀羰沁@樣只怕連項燕都說服不了。
沈兵認為昌平君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因為秦軍會在淮北休整一個多月,然后再南下進攻淮南。
楊端和甚至都想直接揮師南下……他原本是穩(wěn)重型的,只是這段時間突如其來的各種大起大落打亂了他固有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說作戰(zhàn)經(jīng)驗,于是變得有些急燥起來
“楚王已降正是楚國各部群龍無首之時。”
“老夫以為我等應乘此時機繼續(xù)南進,副將以為如何?”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屬下以為不可。”
“一者我軍兵力不足且長年征戰(zhàn)疲憊不堪。”
“二者是楚國各族雖說群龍無首,但此時卻有項燕立昌平君為新王。”
“其內(nèi)部應是各有矛盾或是面和心不和。”
“此時我等若是繼續(xù)南下,反而是幫了昌平君統(tǒng)籌各部。”
楊端和想了想覺得也對。
項燕雖是楚國上將軍卻并非楚國大族,他立昌平君為新王一是昌平君無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