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最終也沒有說破。
這是扶蘇的性格使然,從小受到“仁義道德”教育使扶蘇不忍淳于越遭受打擊……
要知道淳于越在扶蘇六歲時就開始教導扶蘇,到現在已整整八年。
且儒家最講“尊師重道”,他扶蘇又怎么能違背師意?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趙高的影響……趙高那番看似無心的言語一度讓扶蘇以為嬴政有意讓他跟隨淳于越。
但扶蘇卻又著著實實的不愿再像往常一般跟著淳于越游學,于是心下忐忑萬分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對淳于越這邊的問話也是有一句沒一句的回應著。
直到淳于越說
“公子去準備些行禮吧,數日后咸陽有場講學,我等這便趕往咸陽。”
扶蘇這才恍然回過神來
“趕往咸陽?”
“可是太傅,扶蘇還有王命在身在壽春任監軍……”
不想淳于越打斷扶蘇的話道
“臣已問過大王。”
“任監軍不過是權宜之計,公子可自行選擇去留。”
“大王的意思是,公子只需回復大王一聲便可。”
扶蘇一時無語。
這話若是放在一月之前,他只怕會歡呼雀躍,此時卻只覺得這消息來的不是時候。
淳于越見扶蘇神色有異不由奇道
“大王未曾與你說過嗎?”
扶蘇回答
“未曾說過。”
淳于越說
“怕是大王忙于政事一時忘了。”
“公子自應回復大王,否則便是有違王令。”
扶蘇朝淳于越施了一禮,又與趙高一同趕往王宮。
一路上趙高自然又是添柴加火
“壽春兵兇戰危,公子乃千金之身自是不宜久留。”
“大王又怎會忍心讓公子長留壽春任監軍?”
“太傅所言極是,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
這話說的是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身居高位才合適,否則就是將惡行傳播于天下。
這其中的“道德高尚的仁人”指的是誰就不用說了,淳于越。
而“不仁者”當然就是沈兵,或是那些動不動就刀兵相向的將軍們。
如果這些話是出自別人之口,扶蘇可以當作耳邊風,但它卻是出自趙高之口……
那扶蘇就不得不仔細思量一番了。
所以才說像趙高這樣的人雖沒有實權但卻極為重要。
大秦上下幾乎所有人都在揣測嬴政的想法,包括扶蘇也是。
而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境由趙高表達出來……那就是兩種意思。
比如嬴政此次試探扶蘇的用心十分明顯,就連扶蘇都有感覺。
但被趙高這么一說就倒向了另一邊,以為嬴政是希望他跟著淳于越。
等到扶蘇再次站在嬴政面前時,嬴政就問了聲
“公子已見過太傅了?”
扶蘇回答
“回父王,兒臣已見過太傅。”
嬴政故作輕松的問道
“如此,公子是何選擇?”
扶蘇遲疑了下,話已到嘴邊卻硬生生的又吞了回去。
見扶蘇猶豫不決,嬴政心下又有些不快了,眉頭一皺便問道
“咸陽亦或壽春,如此小事竟能讓公子為難?”
扶蘇咬了咬牙,跪地道
“父王恕罪。”
“兒臣心知父王有意讓兒臣繼續追隨太傅游學。”
“然兒臣心意已決,愿前往壽春繼續任監軍!”
“望父王成全!”
嬴政心下暗喜,表面卻波瀾不驚,甚至佯裝氣憤道
“哦,公子可是覺得已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