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幾天后就得到了命令
“五大夫沈兵晉為左庶長,任北地將軍,即刻領大梁軍、神武軍前往北地,以阻匈奴南下。”
沈兵初時沒感覺這命令有什么不對。
畢竟秦時的北地也就是河套地區,其一直以來都是中原各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爭奪前沿……
原因一方面是此時蒙恬還沒將北地長城連成一片,于是這里就成了匈奴南下的缺口。
另一方面,則是河套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現在的話說,就是
“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此時已進入春末,北方游牧民族蜇伏了一整個冬季之后必定又要南下劫掠。
同時中原大局已定,剩下的三國已不足為竄,讓沈兵領大梁軍和神武軍北上抵御匈奴是很正常的事。
于是沈兵命令兵士整理行裝與楊端和道別之后就逆沙水而上趕往北地。
同行的當然還有扶蘇,他是以監軍的身份跟著部隊,但此時就連魏呴和王賁都知道扶蘇實際上是跟著沈兵歷練的。
如果魏呴和王賁知道,那么對其它人也就不是秘密了。
這一時讓軍心大振。
首先是大梁軍和神武軍有相當一部份不是“根正苗紅”的秦軍。
神武軍還好,自從汝陰一戰原黑甲軍死傷慘重后,后續補充了大量的騎軍。
這些騎軍里有一部份是北地精騎,其中甚至還有王柏和雷檜……前者是要自盡被沈兵救下的,后者則是被沈兵連蒙帶騙招降來的。
這兩人原本就是李牧制下的騎軍校尉,跟隨李牧與匈奴作戰多年對匈奴戰法及北地地形頗為了解,沈兵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他們兩人在王賁手下任二五百主分別率領一千北地精騎。
唯一讓沈兵擔心的,就是這兩人每每談起李牧便是一陣長噓短嘆……若有朝一日他們發現李牧實際上是因沈兵之計而死,不知道他們會有何反應?
另外還有他們置下的兩千余北地精騎又會有何反應?!
不過沈兵也顧不上這許多了,誰讓秦軍騎軍少且騎術不精呢?
如果連一支五千人的騎軍都湊不足,神武軍便神武不起來同時也無法與匈奴對抗……對抗匈奴可不是開玩笑的,它定不會像打楚國騎軍那般容易。
于是這支人數五千余人的神武軍,就是一千余原魏國騎軍、兩千北地騎軍,另外還有兩千秦軍。
也就是說土生土長的秦軍只有兩千。
大梁軍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全是魏國兵士,攻楚傷亡之后甚至就地從楚國百姓中補充了些兵員……
這是戰國時期常用的做法,因為不能完全相信這些當地兵源,所以通常是一伍或一什里混編入一、兩個,發給的裝備也很簡單,更多的是用于充作勞力,以此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于是沈兵置下那是混雜著魏、秦、楚、趙幾國人。
這種各國混雜在一起的部隊原本應很難管理且不受信任……因為很有可能這些原屬于別國的軍隊就造反了。
然而,秦國的公子扶蘇卻是這支軍隊的監軍,這妥妥的就是相信這些別國的兵士,于是對提振士氣自是大有益處。
其次,兵士們知道公子扶蘇任監軍,那補給裝備還能少嗎?
還有伙食軍餉等,是不是也要優于其它軍隊呢?
然后公子扶蘇在隊中,是不是也不會參與太過危險的戰斗?
于是士氣再提振一波。
再次,大家都知道公子扶蘇是跟著將軍沈兵歷練的。
這么一來,沈兵不就是太傅?
有朝一日公子扶蘇成為秦王,那沈兵置下的這支“北地兵”豈不就是王師?
于是士氣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