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賁能想到這些,沈兵當然也能想到。
開玩笑,他可是個現代人,知道宋朝就是因此敗于蒙古之手,如何還會依葫蘆畫瓢照搬宋朝的裝備和戰術?
沈兵一邊將地圖攤開擺在案前一邊說道
“校尉所言極是。”
“然校尉所言,更多是在我軍深入草原與匈奴作戰才會發生。”
“校尉以為然否?”
王賁看了看地圖,然后就點了點頭。
頓了下又反問了聲
“難道將軍并非要收復九原及后套才制弩?”
沈兵搖了搖頭,回答
“我制弩只為防守。”
“云中郡無長城可擋匈奴南下,我軍弩陣便是長城。”
王賁聞言不由“哦”了一聲,然后就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戰略目的如果是進攻的話當然有問題,但如果只是為了防守……云中郡背靠雁門郡,左翼又是黃河及沙漠,后勤壓力并不大。
沈兵接著解釋道
“雖是如此,我等也不能只守著城池任匈奴在城外胡作非為。”
“否則,云中郡很快就會成為一座孤城。”
王賁點頭表示同意。
因為如果不出城作戰只會死守的話,城外的土地、資源,甚至交通要道就會逐步被匈奴蠶食,這其中尤其是田地……城內雖然也有田但遠不足以養活全城百姓。
所以城市人口多少不是由城墻多高、兵力多少、儲糧幾何決定,而是由城外的有效田地決定。
云中郡就算有田,若種的時候是秦人種,收的時候是匈奴來搶,那又有什么意義?
就像之前所言,久而久之云中郡就會因為匈奴的頻繁騷擾而人丁凋蔽。
再往后,云中郡就真的只剩下兵士而沒有百姓的空城了。
所以……
沈兵說
“我的目的很簡單,便是護田。”
王賁不由奇道
“可是將軍,云中郡到處是雜草無田可護。”
王賁說的是事實。
若把時間線往前推……沈兵等人是在攻下趙國都城邯鄲后才開始屯田的。
而趙王嘉就是在那時逃往北地接著將百姓遷移至代國自封為代王。
也就是說,云中郡包括九原乃至后套在內,百姓都沒來及屯田就被遷走了。
于是云中郡的田地那是一片荒蕪到處都是雜草,沈兵等人有口糧基本要從中原運送。
這也是王賁之前反對將老弱百姓集聚在云中郡的原因之一……糧食有壓力。
若匈奴成功南下進入趙國境內燒殺一番則壓力會更明顯。
沈兵只回一句話
“若我等只在城內坐視,城外田地又如何能不荒廢?”
王賁一愣,然后就明白沈兵這話的意思。
這說起來有些拗口,其實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因為百姓覺得城外的田地不安全所以才不出城耕作,因為百姓不出城耕作于是就無田可護……
無田可護秦軍就不需要出城,于是城外的田地永遠都不會有安全的時候。
要打破這個循環,就必須在城外無田可護時也要護。
這護的其實不是田,而是圈出一塊安全區域為百姓找回信心。
只有這樣,云中郡才有可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越來越強盛。
說著沈兵就拿起毛筆在地圖上點了幾個點,說道
“我打算在城外建五處城寨,每寨千人,校尉以為如何?”
王賁看了看那五個點的位置,問
“將軍這是要沿河圈地?”
王賁說的沒錯,沈兵正是要沿河圈地。
一側是黃河,另一側就是沈兵沿著交通要道和河水走勢設立的五個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