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以前的秦軍,這一千步卒另加兩千騎軍出城面對一萬余匈奴不僅無法成功逼退匈奴反而自身還會處在危險中。
初時秦軍或許能打亂匈奴進攻城寨的節奏。
但匈奴很快就會將目標轉向這出城的三千秦軍,接著便會分成幾隊將其包圍從幾個方向朝秦軍轉圈射箭。
秦軍雖說有裝備盾牌,但盾牌大多都是防護力不佳的圓盾。
防護力最強的應屬羅馬的方形大盾,不僅面積大還可以拼接成龜甲陣使敵人弓騎無法發揮作用。
但即便是這樣單純使用盾牌防御對弓騎也是無法取得優勢。
羅馬帝國以為可以,克拉蘇率領數萬大軍遠征帕提亞。
帕提亞的軍隊則是更靈活的弓騎,他們應對武裝到牙齒的羅馬大軍的策略就是誘敵深入……
羅馬多為步兵,深入敵境后補給就拉長。
其面對帕提亞弓騎時雖然方形大盾能完美的擋住箭矢,但同時也使自己無法機動……一走動龜甲陣就松動,一松動就有人傷亡,有人傷亡龜甲陣就會出現新的漏洞。
于是此戰羅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克拉蘇也因他的自大、輕敵而客死異鄉。
所以真正有效的防御弓騎的方式不應該片面強調防守,而應該攻守兼備甚至還需機動。
像羅馬軍隊一樣片面強調防守就意味著將所有主動權都交到敵人手里……給自己整個無法動彈的龜殼,敵人可以輕松的在外圍遛達包括運送補給等,而已方除了躲在龜殼里什么也干不了,那不就是等死?
所以現代網絡上總是出現大量猜測,若西方最強大的羅馬與東方鼎盛時期的漢朝碰撞在一起會是什么結果?
兩種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戰術、不同的風格,誰輸誰贏?
這其實毫無懸念。
羅馬軍隊在戰略上或許是進攻型的,但在戰術上卻被動防御,無論攻城掠地還是行軍作戰都是如此。
而漢軍自漢武帝起卻十分注重騎兵,他們甚至用騎軍打敗了強悍的匈奴使其“漠北無王庭”。
再加上漢軍對“孫子兵法”之類的已運用的滾瓜爛熟,于是這兩支軍隊要是撞到一塊……不難想像,羅馬軍隊就會面臨“打不到跑不掉”的情況。
尤其羅馬軍隊那一身重裝備,被漢軍調戲幾下只怕累也累死了。
沈兵深知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原本可以像羅馬一樣裝備方形盾并學著擺龜甲陣,甚至還可以用輕便得多的藤盾為支撐。
但沈兵沒有這么做。
漢朝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萬匈奴包圍為什么還可以且戰且走數百里殺敵上萬最終因箭盡被俘?
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主動權。
若是像羅馬軍隊那樣組成龜甲陣如何能且戰且走數百里?
如何能殺敵上萬?
李陵軍這主動權絕不是用盾牌組成龜甲陣打出來的,而是用弩箭射出來的,用射程比弓箭遠得多的弩。
因為弩的射程比弓箭遠,尤其比馬背上小拉力弓箭射程遠……
這一點無法避免。
雖然匈奴騎術高明騎射了得,但馬背上下盤不穩決定了其弓箭拉力不如地面大重量弓箭。
而秦弩則是用腳蹬著用腰力撐開的,其射程要弓箭遠上數十步。
若是以前,秦軍還要坐在地面蹬弩,這同樣也使喪失機動性放棄主動權,且這么一來反應還更慢還真增加被彈面……
尤其是開弩的那一刻,整個人幾乎完全伸展著面朝天空。
這時匈奴要是射一排箭雨過來……那個酸爽,隨便也要中上幾箭。
但沈兵改進了弩之后,這些缺點就全都沒了,而且可以邊走邊射,于是擁有主動權。
匈奴從這邊圍上來,一片箭雨就其射回去。
匈奴又從那邊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