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北地從事生產?”
“如此北地至少糧食就可自給自足,若是能再尋到銅礦自行冶煉兵器就更為理想了!”
趙高拱手回答
“大王所言甚是,然而……”
說到這就有意停了下來,擺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嬴政奇道
“然而什么?”
趙高小聲回道
“大王恕罪。”
“當年李牧便是在北地自治這才受趙王忌憚……”
嬴政“哼”了一聲打斷了趙高的道
“你把沈兵比李牧是對的,但寡人又豈是那昏庸的趙王?”
趙高趕忙回答
“屬下多嘴,屬下并無此意……”
趙高想壓制沈兵的用心是對的,只是太心急了些。
北地其實是有自治需求的。
原因是中原產糧地距離北地十分遙遠且交通不暢……中原各國之間因為經常往來所以且因本國發展需要也必須修直道。
然而從雁門郡起就是偏遠地區了,且連年戰亂是以只有幾條年久失修的小道通行,運輸相當困難。
這么一來就會出現運一袋糧途中就需要消耗掉一袋糧甚至兩袋糧的問題,另外鐵礦之類也需要糧草支撐。
此時云中郡兵力不多只有一萬余人,加上勞力、工匠等也不過三萬,以大秦此時的國力勉強還能支撐。
但隨著兵力增多所需的糧草也就成級數上升,總會到大秦撐不住的時候,尤其統一大業還未完成。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百姓遷往北地屯田自治……這樣北地至少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將大量物資浪費在運輸的路上。
至于趙高說的“提防”。
提防的確需要,但此時沈兵勢力還微不足道,嬴政需要壯大沈兵的力量抵御匈奴,這才是此時大秦的利益所在。
真要提防,那也要沈兵強大到如李牧一般時才要考慮,現在說這個就太早了些。
想了想,趙高又說道
“可是大王。”
“北地乃苦寒之地,只怕百姓不愿北遷。”
“若強行將百姓遷了去……”
不等趙高說完,嬴政就問了聲
“蒙武準備得如何?”
趙高回答
“稟大王,就等糧食收成了!”
糧食收成之時就是進攻之日,這是各國大戰的慣例。
這一方面是因為糧食收成了就有糧發兵,另一方面則是獲勝之后繳獲的物資也會更豐厚。
然后嬴政就點了點頭
“蒙武若是滅了代國,北地就不愁沒有百姓了。”
趙高張著嘴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原來大王卻是為北地才問及蒙武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