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這東西生命力還算比較頑強,且對于戰國時期……確切的說應是古代絕大多數時期是家家戶戶都有種植。
古時講究“男耕女織”不是?
如果沒種苧麻就意味著沒有織布的原料,沒有原料就無法織布或只能花錢去買。
尋常窮人家不舍得花錢買原料,通常是種上一小塊苧麻定時收割以供家用,實在不行就去收割野生苧麻。
苧麻一年可收割三次,第一次頭麻約80到90天,二麻約50到60天,三麻70到80天,因此只需要一小塊地且不需怎么看護就能滿足一家人的穿衣需求。
織布作坊初期是收割原駐民遺留在云中郡的苧麻地。
原駐民是隨趙王嘉遷走了,但家家戶戶種植的苧麻卻留在原地,且長期未收割還長得十分粗壯,只不過有許多在冬季低溫下被凍死。
不過這并不影響它做為原料……紡線要的是苧麻的纖維,凍死的植株依舊可以作為原料。
同時,匈奴不紡線也不織布,所以對這些苧麻是完全沒興趣,于是就大片大片的留在田地里與荒草生長在一起。
紡織作坊暫時就是收割這些苧麻為原料。
另一邊云中郡這里圈下的土地又因為錯過了農期于是改種五菜及苧麻。
以苧麻第一次收割在第80到90天計算,紡織作坊只需要使用這些“野生”苧麻三個月就可以“轉正”了。
從此時情況看沈兵根本不需要擔心原料問題,因為“野生”及“遺棄”的苧麻完全是供過于求。
這些苧麻被收割進入紡織作坊后,就進入紡織作坊的生產周期。
前后不過十余天,第一批布料就順利生產出來,由于初期規模不大每天產量只有一百余匹……不過這速度已經讓扶蘇等人瞪目結舌了。
正如之前所言,人力織布織上一匹需要月余時間。
而且這還是起早貪黑一有閑暇就織布的結果
一年大概織十一到十二匹布,剛好夠五口之家一套夏裝一套冬裝。
其中冬裝需要的布更多,而小孩需要的布更少,如此平衡差別不太多。
另外往年舊衣縫縫補補再穿上幾年,就可以省下幾匹布出售貼補家用,要是為當兵在外的兒子多幾身換洗,那就緊張了。
這就是尋常百姓家的精打細算。
可是現在,沈兵整出這紡織作坊,輕輕松松的就日產一百匹布……這已相當于一百個手工熟練的婦人織上一個多月了。
而且紡織作坊進入生產周期后就是每天都會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布。
扶蘇隨隨便便一算……這要是一年下來,這紡織作坊豈不是抵得上數千婦人的工作量?
而且這還算不上什么,因為目前只有兩百余具水力織機,若是繼續擴大作坊規模增加設備,這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沈兵沒有忙著擴大規模,因為他覺得在此之前可以對這水力織機做一些合理的改進。
這水力織機其實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但就像之前投石機也要慢慢升級自己才能始終保持技術優勢一樣,水力織機的改進也應該一步步來。
然而有些東西的改進卻是迫在眉睫。
比如一具水車只推動一具織機會出現水力及水車浪費的問題,只需要對主軸進行一個簡單的串聯再增加水力,一具水車完全可以推動五具甚至更多織機。
另一方面布匹也需要投入市場后進一步檢驗其質量,否則大規模批量生產后才發現問題損失就大了。
所以十天后沈兵就讓蒙良將生產出的布匹運送到雁門郡售賣……
蒙良雖說不是商人出身,但以他的身份以及到處都有狐朋狗友,去哪里打通關系甚至設下一個零售部都不是大問題。
意料之中,這批布運抵云中郡后不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