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沈兵與剺討論時,扶蘇就神色緊張的跑了過來,說道
“將軍,有一事相詢。”
說著就遞上了一封信。
這封信是嬴政寫給扶蘇的,除了關心幾句之外還詢問扶蘇對秦國一統之后體制的選擇。
體制的選擇?
沈兵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姓資還是姓社。
轉念一想,這時期哪有什么資、社,所謂的體制該是奴隸制和封建制吧?
但這有得選嗎?
隨后扶蘇的話才讓沈兵明白過來。
扶蘇說
“據聞左丞相王綰認為秦國該使用分封制,而右丞相李斯卻以為應使用郡縣制。”
“兩者之爭已非近日才有,父王突然以此問我……”
“只怕是要考我近日歷練是否有所增進了!”
沈兵聞言不由“哦”了一聲。
他明白了兩點
其一,嬴政所說的體制指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這兩者倒的確可以選擇。
其二,嬴政的用心或許真像扶蘇說的那樣,想考考他是否有治國的能力和獨道的見解。
也難怪扶蘇會緊張成這樣。
至于是用分封制還是郡縣制,其實真是各有所長。
分封制就是像之前一樣把土地分成幾塊由各諸候管理,只不過這些諸候要聽命于嬴政,同時嬴政還管理最大的一塊。
其缺點就是如果諸候國強大了,就不會把嬴政這中央政權當一回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是這么來的。
郡縣制就沒這方面的擔心了,天下全歸嬴政的,也就是全國分為多少郡,然后郡下還有縣、鄉,呈金字塔形分級管理。
這制度在現代是不成問題的。
因為現代交通高度發達有火車、有飛機、有輪船,從中央把軍隊派到國家另一邊最多也就是幾天的問題。
但在古代這制度卻存在“難以控制”的問題。
其它的不說,楚國這小小的一片地方都因為地形復雜這客觀原因而無法改革無法實施郡縣制,何況是統一后的秦國!
比如中央政權和軍力在咸陽,薊城或汝陰有叛亂而地方軍無力鎮壓,該怎么解決?
若是地方軍本身叛亂又如何解決?
中央出兵鎮壓?
僅僅只是路上行軍都要月余時間。
此外還有運輸補給及援兵的問題。
所以這不是用哪個制度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交通問題。
秦國之所以短短十幾年就崩潰,除了嬴政統一之后的昏庸暴政之外,也有對邊遠地區控制不足的原因。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當然是用郡縣制。”
扶蘇問
“為何?”
沈兵回答
“此前天下大亂各據一方,皆因有諸候存在。”
“如今天下大定我王一統中原,若又實施分封制,豈非再將天下劃分?”
“這與培養戰亂有何分別?是以分封制并非長治久安之策。”
扶蘇又問
“可左丞相所言又在理,燕、楚、齊等國距離咸陽太遠。”
“若是不分封自治,只怕鞭長莫及。”
沈兵聽了不由一愣“分封自治”,這說的怎么這么像北地?
莫非……
是趙高和李斯,亦或是嬴政在試探沈兵是否有“自治”獨霸一方之心?
想到這,沈兵就更是堅決支持郡縣制了
“所謂鞭長莫及,不過是路遠難行而已。”
“如今天下大定,我王便可修筑馳道通向各方。”
“若一月之路縮短為二十日,便再無鞭長莫及之說了。”
扶蘇當即點頭應道
“此言有理!多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