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應該變成是沈兵了。
沈兵花幾天的時間與眾人到西套到處轉了幾圈。
這么做主要是考察西套地形……
經營一片土地不是說一拍腦袋說適合這適合那就開始的,首先就是要知道這片土地的情況,從氣候、水文、土壤、地形,再結合市場需求等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計劃。
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否則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錯誤就很可能引發大饑荒。
然后沈兵就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扶蘇,也就是由他來主持會議。
沈兵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往后扶蘇可是要治理全國的皇上……當然這得他能當上。
但不管扶蘇能否當上,學習科學的治國方法那是必須的。
沈兵這是一邊經營北地一邊教扶蘇這些方法。
所以在沈兵的帥帳內,扶蘇坐在正中,沈兵及一眾將領分坐兩側,每人案前都擺著一張新繪制的西套地圖。
扶蘇顯得有些緊張,他偷瞄了沈兵一眼定定神,然后就說道
“依眾將士所見,我等該如何治理西套?”
王賁年輕氣盛,想也不想就拱手回答道
“依屬下之見,我等勿需多做考慮,將九原、云中等作坊帶入西套,再遷入百姓便可。”
扶蘇搖頭道
“校尉所言雖是有理,然各城應有所側重。”
“若各城功能趨同,不可避免將會有浪費且發展難免受限。”
這是沈兵教會扶蘇的。
道理很簡單,同一地區的幾個城市,如果功能趨同形成競爭,比如兩座城市都主打冶鐵,那是不是說至少要各建一座冶鐵廠?
如果需求不大且距離不遠,只需要在兩城之間建一座冶鐵廠就夠,但現在卻要建兩座……
這種內部的競爭就沒多大意義,不僅浪費資源很難通過良性競爭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力,還會因為資金分散、人才及技工沒有整合而發展受限。
王賁打仗那絕對是一把好手,但論治理一方水土卻是外行。
楊端和想了想,就說道
“屬下以為西套該側重農業。”
“只因西套乃蠻荒之地,若我軍要駐守西套并往西發展,必將考慮軍糧補給。”
“此時我軍軍糧需千里迢迢自中原運來,途中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說,還存在諸多危險。”
“是以屬下以為,西套屯田乃重中之重。”
沈兵不由暗自點頭。
楊端和這說的算是著邊了。
中原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是以種田為主。
所以秦軍不可能像匈奴一樣以劫掠為主以戰養戰,亦或帶一大堆牛羊隨軍放牧。
農耕民族的軍隊,不管走到哪都得首先考慮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