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月氏其實是因禍得福,因為其從秦國學會冶鐵,對其在西域成為強國乃至西遷至藍氏城輕松立國都有較大的影響……
此時的西域還處在青銅時期,而月氏到漢朝時冶鐵技術也逐漸成熟。
至于電視劇中說西域的冶鐵技術比中原更先進,甚至匈奴從西域學習了冶鐵技術于是裝備比中原更先進……那純粹是為了將敵人塑造強大,中原能擊敗它便越顯中原的智慧。
西域的冶鐵技術其實是漢朝開辟絲綢之路后從中原帶去的。
另一個冶鐵技術比較發達的地方是在中東,現今土耳其一帶,出土鐵器比中原還早一千年。
雖然土耳其是亞洲國家,但因為與歐洲不過隔了一條海峽,于是在亞述帝國滅亡了赫梯古王國之后,就將赫梯古王國較為成熟的冶鐵技術帶往歐洲使原本落后的歐洲瞬間就進入了鐵器時代。
此時的中原則還處在春秋時期,過了幾百年到戰國末期中原鐵器還沒能廣泛用于軍事。
不過沈兵的出現改變了這現狀。
此時的沈兵在考慮一個問題,西域也可以說是中原潛在的對手,那么他是否應該將新鐵技術教會月氏以提高其生產力?
若這新鐵技術擴散到西域而另一面的中原卻因人為限制……比如秦始皇因為擔心百姓謀反而收盡天下金屬制成銅人,使冶鐵技術的發展陷于停滯,那么將來西域是否會反過來對中原形成技術優勢?
思慮再三,沈兵覺得還是應該在西域發展新鐵。
首先在西域發展新鐵有個好處,那就是更安全、更容易保密……西域山高皇帝遠不說,周圍的百姓對冶鐵技術大多沒多少興趣也沒經驗,甚至就連月氏的冶鐵工人都是中原奴隸。
其次,秦軍所需的鐵如果都要從中原運來,那運輸成本就太大了,尤其軍隊對鐵的需求可以說是永無止境。
所以沈兵沒多想,當下就一道命令讓欠帶著一個冶鐵團隊隨商隊從河套趕到西域。
沈兵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在沙州建筑兩個城寨并各布下五千軍力駐守。
這兩個城寨的位置其實就是現代人們所熟知的“陽關”及“玉門關”。
古詩句有“西出陽關無故人”及“春風不渡玉門關”。
這其中的“陽關”和“玉門關”指的就是這兩個關卡,它們幾乎可以說是中原能完全控制的最遠端,也是沙州對外最重要的兩個交通樞紐。
守住這兩關用木柵按地形連接起幾座山,再修筑起一些簡易的工事和土堡,就大概的可以阻止匈奴進入河西走廊。
之所以說“大概”,是因為漢朝時可是在這一帶修建起長城才能徹底阻住匈奴。
于是肅州那一萬駐軍也不需要了,只留下一千在原地,余者盡數調往沙州。
沈兵也有想過在沙州修筑長城完善其防御。
事實上沈兵認為這是有必要的,因為河西走廊的地形十分特殊,其兩側是山脈只有東西兩個出口。
西面出口是沙州,東面出口西套。
若以歷史走向發展,蒙恬在西套就修筑長城以阻匈奴進犯中原了。
但既然沈兵已控制了西面的沙州自然就不需要在西套修建長城。
于是在沙州修筑長城就是有必要的,因為其一旦完工,就可保沙州立于不敗之地……游牧民族不擅攻城,不管是匈奴也好西域三十六國也罷,面對長城只能無可奈何。
這就是兵法所說的“進可攻退可守”,到時沙州就可以放心的發展。
難處就是秦軍才剛在沙州站穩腳跟,補給、物資和兵力都不足,在這時勞民傷財修筑長城是否合適?
若是從月氏征勞工,是否會引起月氏乃至西域各國的反感?
想想沈兵覺得此事還是應再作打算,至少應等到秦軍在沙州的統治地位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