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盡管熏狁心下十分為難,還是不得不將情況如實向冒頓單于匯報,這其中包括革庾投降秦軍一事。
熏狁不得不報,因為這是上萬大軍的事,就算他不報也瞞不了冒頓單于,單于最終還是會知道真相。
冒頓單于聽聞此事后果然大怒,他氣得就將案桌上的食物打翻在地,罵道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竟敢瞞著我自作主張!”
“若這般做法都能放任,匈奴哪還有規矩!”
說著大叫一聲“來人!”。
部下趕忙上前跪地。
然而冒頓單于想了想,最終還是將這口氣忍了下去,咬著牙說道
“下去吧!”
左賢王稽粥疑惑的問道
“單于,右賢王犯下此等大錯,為何還要饒他?”
冒頓單于嘆了口氣,回答道
“右賢王雖是犯下大錯,但手握重兵鎮守西面?!?
“將他逼上絕路在此時造反……便大事不妙?!?
稽粥這才明白冒頓的顧慮,同時也知道雖然身為單于但許多事并不能為所欲為上令下行。
比如現在,若是降罪右賢王該降什么罪好呢?
不輕不重的罪名對右賢王根本就沒影響,太重的罪名又會逼他作反。
若是平時兩軍在一起還好,冒頓單于的大軍能鎮得住右賢王的軍隊,右賢王只得服從。
但是現在,右賢王遠在西域而冒頓大軍卻在陰山被秦軍主力牽制,稍一不注意便是全軍覆沒之局。
其實更讓冒頓震撼或者也可以說是顧忌的,倒不是熏狁的戰敗,甚至也不是熏狁違抗命令自作主張。
戰敗應該說在冒頓的意料之中,畢竟熏狁對陣的可是沈兵,這沈兵就連冒頓單于自己都在其手下吃過幾次虧,熏狁又如何會是他的對手?
熏狁違抗命令自作主張雖說是冒頓沒想到的,但從熏狁的角度出發考慮也是情有可原……兵力占據絕對優勢,很少有人會受得了這個誘惑。
冒頓的顧慮更多的是來自于革庾那一萬匈奴投降了秦軍。
這在之前是從未發生過的事。
匈奴與中原兩軍一直以來都是勢同水火彼此恨之入骨,互相抓到俘虜不是貶為奴隸折磨至死就是不留活口。
在這“潛規則”下,中原與匈奴彼此都不需擔心“投降”這個問題。
因為都知道投降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但是現在,匈奴卻開了投降的先河,而且一投就是一萬,這帶頭投降的還是被看重、提拔的勇士……革庾是冒頓欽點成為萬夫長的。
如果秦軍將這些降兵盡數砍了那還好,但據說并未斬首反而給予優待。
這一來那影響就大了……
往后匈奴與秦軍作戰都會作如是想
打不贏也沒關系,大不了便降了,在秦軍那還能討一條活路。
于是每到作戰匈奴將士便沒有了必勝之心,更不用說必死的信念了。
這也是冒頓單于不敢降罪熏狁的原因之一……萬一把熏狁逼急了,他直接帶兵降了秦軍又該如何是好?
因此冒頓單于決定弱化處理此事,也就是將罪責盡數推在革庾身上為熏狁開脫。
所以不僅沒怪罪熏狁,卻反過來安撫了熏狁一番甚至還送了些禮物。
如果說有什么懲罰的話,就是令熏狁把革庾的親人抓起來問罪。
但熏狁卻不是傻瓜,他知道冒頓單于這么一反常態沒有怪罪自己,其實就是心里有所忌憚了,這也就意味著不把他當作自己人了。
于是在收到禮物時只是嘆了口氣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按冒頓單于的命令抄了革庾的家。
沈兵這邊不知道匈奴那發生什么。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匈奴降兵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