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各國兵士很可能都得不到獎賞或只得到很少的獎賞。
反而是加入蒲類軍,語言、習慣等都一樣不說,得了軍功還能獲得爵位和封地。
同樣是作戰、同樣是刀口上舔血,何必要為他人而不為自己賣命?
于是許多人其實是有意被淘汰而選擇加入蒲類軍的,西域軍如此,月氏軍也是如此。
沈兵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作不知道。
這對秦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另外再加上一萬河內兵,秦軍總兵為八萬人,趕著從西域各國征集來的牛羊浩浩蕩蕩的朝草原深處進軍。
漢時霍去病之所以能屢擊屢中而其它將領卻屢次出擊都未能尋到匈奴主力最終無功而返,其原因之一就是霍去病所領的騎軍不是尋找匈奴主力而是攻其必救。
東西走向的燕然山與狼居胥山橫亙在草原中央,匈奴在兩山之間狹長的山谷南端建了一座龍城。
古詩所說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便是在這位置。
匈奴是騎軍,騎軍要跨過山脈極為困難。
是以坐落于兩山之間的龍城地理位置但極其重要。
漢軍一旦攻陷龍城,匈奴的活動范圍便會小得多于是機動性也會受限。
霍去病攻其必守,且還是一次又一次出其不意的長途奔襲,又哪能不屢立奇功。
問題就在于霍去病一次又一次奔襲大多兵力不多帶有偷襲性質,于是匈奴可以一次又一次恢復元氣,最后實在耗不起了才不得不遠避漠北。
沈兵此次進攻,卻是打算一次就拿下龍城便長期駐守。
確切的說不是長期駐守,而是將其交給西域及月氏騎兵打理……他們同樣也是游牧民族,若能獲得這大片適合放牧的草原同時又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哪還有不愿之理?
然而,匈奴又哪里會甘心自己的草原被別人所占!
更何況戰略重心龍城只有一個。
于是匈奴、西域、月氏就會在這一帶你爭我奪互相仇視,于是中原就少了許多麻煩。
至于西域和月氏將來會不會發展成中原的敵人……
沈兵認為這不取決于在草原的是什么人,而是取決于中原自己。
若中原弱了,不管在草原的是什么民族都有可能成為中原的威脅。
這不是沈兵能控制同時也是在他能力范圍之外的事。
沒有人能保證中原永遠不遭外敵入侵,能守住眼前這數十年就不錯了。
從這個角度出發,沈兵扶植較弱小的西域,以及歷史上被匈奴打得要逃往中亞的月氏成為敵人的做法顯然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