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秦軍做了個粗略的統計,共殲滅匈奴四萬余人,秦軍則損失三千余人。
之所以說是“粗略統計”,是因為除了蒲類軍之類其余各軍都不是以人頭計功,于是就無法計算殺敵人數。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追書p, \咪\咪\閱讀\p \iiread\ 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若論功勞,應是蒲類軍功勞最大,但西域軍殺敵數最多。
之所以說蒲類軍功勞最大,是因為其以一萬八千人對敵四萬且能斬首萬余,這殺敵數是傷亡數的幾倍。
而王賁所領的西域軍是以三萬兵力對敵兩萬。
西域軍將這兩萬匈奴團團圍住斬殺萬余俘虜三千,接著又在追逃兵時又砍殺了數千人。
不過西域軍卻因沒有實施二十軍功爵位制這功勞只能算在各國頭上。
王賁乘著這時又給西域兵一番宣傳
“你等若是在秦軍制下,今趟一人砍下一顆人頭便可晉爵一級。”
“集體論功又可升一級。”
“其中還有斬殺數人的,只怕可連升三級。”
“分到的田地都足夠五口之家衣食無憂了。”
“然而……可惜啊!可惜!”
王賁這話當然是別有用心的,但西域騎兵卻很吃這一套。
原因是他們除了龜茲、樓蘭、姑師幾國騎兵已實施軍功制外,其余的還都是奴隸制。
奴隸制下獲得的軍功和利益全是王公貴族的,他們能留下些匈奴的刀劍、衣物等戰利品都算不錯了,哪里還敢奢望什么爵位什么封地。
若其它國家也如他們一般,也就是大家都一樣那沒什么話說。
但現在不只秦軍,連龜茲等幾國也有軍功制能得賞賜,偏偏他們不能。
正所謂“人比人氣死人”,這一來他們又哪里會甘心,于是接二連三的要求加入秦軍。
這時王賁卻假作猶豫
“可是……我等只是聯盟,若就此將聯盟之兵收為己用,諸國豈敢再將兵權與我軍?”
“不成,不成!”
王賁這話說到了重點了。
秦軍再怎么著也不會在這時明目張膽的把兵權收了。
否則,前方匈奴未滅后方西域就著火,到時只會落得兩頭不討好。
想了想,王賁便說道
“不若這樣,我等先將你等的功勞記下。”
“有朝一日你等若是說服自己的大王加入秦軍,到時再以功論賞!”
西域將士們紛紛贊同。
他們完全沒意識到這是王賁為各國埋下地雷……這些兵士返回之后勸說該國加入秦軍又豈能得到同意?
若是不同意而這些兵士又不愿意放棄這些功勞,而秦軍又因為要守信而不能接納他們……于是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把各自的大王推翻。
王賁可是在中原那個兵法謀略的大熔爐里出來的,這點小手段對他來說還不是小事一樁。
而西域諸國卻因為綠洲文化相對封閉謀略也較少用到,當然不是其敵手。
右賢王熏狁此時還在逃亡的路上。
然而此時他卻不知道該逃往哪里了。
西面是西域,南面是中原,東面和北面是冒頓單于的領地……
按說熏狁毫無疑問應逃往東面和北面。
部下也都下意識的往這兩方向跑。
然而熏狁卻獨自猶豫
“上回因為違抗命令在西域敗給秦軍便惹單于不快。”
“今趟又未依單于之令進攻秦軍……”
“單于又豈會饒了我?”
“若損失的兵將少了,單于或許還不當一回事。”
“然而今趟卻是損兵折將六萬余人!”
秦軍與匈奴的統計人數不對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