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得少,是因為我反思了下,發(fā)現(xiàn)自己寫的東西似乎大多是在敘事,就像是大綱,發(fā)生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什么結(jié)果。
我認為小說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有人物、有情感、有血有肉,而這一點士兵似乎很欠缺。我一直以來都是以描繪戰(zhàn)爭,然后以戰(zhàn)場上合情合理的方法解決困難。
所以士兵這段時間一邊學習一邊嘗試,嘗試從各個角度去描繪人物。
因此造成更新速度放慢,士兵說聲抱歉。
因為我覺得如果沒有進步,只是把字數(shù)堆出來,這對于一名要以此為生的寫手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
安條克三世對外隱瞞了這次失敗。
按他的話說,就是不希望部隊的士氣受到打擊。
但阿凱夫斯卻知道事實并非如此,安條克三世其實更在意自己的面子,他擔心的是來自其它國王及執(zhí)政官的奚落和嘲笑。
阿凱夫斯在指揮大軍前進時隱隱感到一絲不安。
十萬軍隊才剛開戰(zhàn)就損失了一萬騎兵,這是否是個不詳?shù)念A兆?
像安條克三世這樣插手自己的指揮,這場戰(zhàn)斗是否像想像的那樣順利?
絲國軍隊沒有逃走雖然可以說是好事,但未嘗又不是一件壞事?
絲國人可不是傻瓜,他們必定有不逃的理由。
那是否意味著絲國人有信心擊敗聯(lián)軍?
所有的這些疑問都在阿凱夫斯心里像水桶似的在他心里七上八下的,讓阿凱夫斯惴惴不安。
不過無論如何,最終聯(lián)軍還是順利趕到了霍木桑。
阿凱夫斯意識到自己沒有回頭路,于是只能讓自己暫時忘了疑慮全身心的投入到包圍霍木桑的指揮中去。
阿凱夫斯是這么安排的
兩萬羅馬軍團及兩萬馬其頓軍團分成四面包圍霍木桑,一萬托勒密軍隊留作其預備隊。
而塞琉西軍隊和剩下的托勒密軍隊則繼續(xù)前進開往藍氏。
阿凱夫斯對此有充分的理由
“我們不能只包圍一座城。”
“因為這樣我們有可能腹背受敵,我們不知道也不確定藍氏城的敵人會什么時候突然出現(xiàn)在后方!”
“到時他們就有可能兩面夾擊并突圍而出。”
“將軍們,要知道藍氏還有四萬敵人,那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各國將軍對此沒有異議,尤其是羅馬將軍馬爾庫斯,因為他關心的是那可以將鐵球發(fā)射五百米的武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就要將其搶到手。
據(jù)說這武器就在霍木桑,所以他巴不得阿凱夫斯帶著軍隊去進攻藍氏。
馬爾庫斯不知道的是,阿凱夫斯很清楚藍氏的軍隊絕大多數(shù)都是沒有多少戰(zhàn)斗力的藍氏降軍。
塞琉西軍隊及托勒密軍隊進攻藍氏簡直就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而羅馬和馬其頓,他們要面對的則是絲國軍的主力。
當然,阿凱夫斯會時刻關注著霍木桑的戰(zhàn)局,一旦羅馬和馬其頓落入下風,那么阿凱夫斯為了聯(lián)軍的整體利益,那時再帶兵回援。
阿凱夫斯不認為這戰(zhàn)術有什么問題,因為那可是四萬精銳……羅馬步兵及馬其頓超長槍兵,他們都是騎兵的克星,尤其是圍城攻城,這更是他們擅長的。
沈兵站在城頭往下看,只見城下到處都是敵人布下的方陣,羅馬軍團是紅鬃紅披風,分北、西兩面,馬其頓軍團是黑色盔甲,分南東兩面。
他們按習慣在城外五百米左右構(gòu)筑城寨。
近距離構(gòu)筑城寨的好處就是盡可能的壓縮城內(nèi)敵人的出城空間……
如果圍城時城寨構(gòu)筑得太遠,那么守軍就可以輕松的出城布陣然后發(fā)起進攻。
但城寨若逼近敵人城墻,那么敵人剛剛出城就要面對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