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已發,《亮劍之軍工系統》。
之后一段時間是新書兩章,大秦一章,大秦結文之后新書保持三更。
歡迎各位書友提意見。
——————————
赫克托爾帶著馬其頓軍隊一撤,塞琉西聯軍便就此崩潰。
原因是這幾支隊伍不管是誰,只要單獨面對秦軍都無法與之匹敵,尤其是在之前幾次大戰之后他們更是明白這一點。
因此,阿凱夫斯的死以及赫克托爾的動搖,就使各國的私心全都暴露出來……若是走得遲了,豈非變得獨自在后頭對陣秦軍為他人作擋箭牌?
于是馬其頓一撤羅馬也跟著撤,托勒密緊隨其后。
不過托勒密卻是后來者居上……托勒密是埃及軍隊,他們大多是輕裝,無論是步行還是騎馬都要比其它國家的重裝步兵要快得多。
走在最后的是塞琉西的部隊。
這一來是因為他們的位置更遠,二來是阿凱夫斯戰死無人指揮,結果部隊亂成一團成群的不成規模。
沈兵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尤其他所領的數萬大軍清一色的都是騎軍,這時就正是追殺敵人的時候。
于是城門一開,大軍便傾巢出動四處追殺。
一時滿地都是塞琉西聯軍士兵的尸體,還有被他們丟棄的超長槍、盾牌盔甲等。
沈兵命令部隊主要追殺羅馬軍隊。
原因是沈兵知道在往后數十年里羅馬將崛起并成為歐洲的統治者,出于平衡勢力的戰略考慮,當然要打擊強大的而扶植弱小的。
沈兵甚至還派出使者與托勒密和馬其頓兩軍聯系,希望能與這兩國結盟。
之所以選擇這兩國,是因為秦軍原本就與他們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甚至這場戰爭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就是當羅馬崛起時,馬其頓和埃及必然就有與秦軍結盟的需要……那時塞琉西在安息等國的騷亂下自身難保了,當然無力助其抵抗羅馬,能幫得上他們的就只有秦國。
因此,沈兵下令只要是托勒密和馬其頓兩國的部隊就一律放行。
這還帶來了另一個好處,就是羅馬與塞琉西都以為自己被出賣了,托勒密和馬其頓其實早就投靠了絲國。
這其中尤其是馬其頓,赫克托爾放絲國騎軍出城直接導致了阿凱夫斯兵敗身亡。
雖然赫克托爾其實并沒有投靠秦軍,但這樣的事又豈是三言兩語解釋一番就能罷休的,這直接導致歐洲四國互相猜忌再也無法組成聯軍了。
至于塞琉西,沈兵認為只需要把安息和大宛收服了就差不多了,甚至安息可能比塞琉西還危險,因為史上就是安息的壯大導致塞琉西的滅亡。
從這點考慮,沈兵打算在藍氏和霍木桑兩城扶植角斗士出身的賈拉里勢力。
因為奴隸和角斗士天生就與王公貴族湊不到一塊去,他們的壯大甚至有可能會動搖安息和大宛的統治,這就有些像中原由奴隸制往封建制的轉化……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同時安息和大宛城內還有數不清的奴隸期待著被解放。
總之,沈兵認為把這地方攪得越亂越好,最好是各國打成一片,秦軍最后來收拾殘局就行了。
然而,就在這時一名來自藍氏城的信使匆匆來報
“大將軍,公子請大將軍速去藍氏一趟,中原有變!”
沈兵有種不祥的預感。
中原有變?
中原能有什么變?
不過扶蘇會在這時候以“中原有變”來請,自然不會是小事。
于是沈兵沒有多想,帶上幾百名親衛就一路朝藍氏城緊趕。
趕到藍氏城時已是傍晚時分,守城萬夫長媯錄匆匆趕來接駕,之后就湊在沈兵身旁小聲說道
“大將軍,咸陽來了使節,說是帶來了圣旨要賜死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