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通過模型演示才能看懂的還有方位與日月交替。
地球上的東南西北指向跟太陽運行軌跡有關,太陽升起為東,落下為西,左西右東,那便上北下南。
而在天元世界,世俗界與間臨界同樣主以日月運行軌跡做參考,但不叫東南西北,日升為啟,日落為逝,左逝右啟便上極下曲。有些像被壓平的地球北半球地圖,所有地域的極向都指向最中間的天元山,曲向則是向著四處發散。
但在玄修界,更廣闊的的天地中,卻不用啟逝極曲四個方向,而是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其因來自于四座仙山,分別是紫薇山(正北),丹霞山(正東),翠屏山(正西),黎幽山(正南)。
有修道者采集四座仙山中的山芯精華,煉化成針,只要有些許靈氣存在,無論身處何地,便會始終朝向所屬之山,類似指東南西北針。
一般四針同集于一套,趙植手中正好有一枚,還送給他們三人了,配合天星觀像,不但能指引方向,還能大概確定自己在整個天地中的位置,所以也被稱之為定位針。
這兩套坐標體系有些像絕對坐標和相對坐標。喬楓在設計好的小程序中演示了一下,對比他們手中暫借來的定位針,如果能精確知道四座仙山的坐標,在根據四根針的夾角進行計算,真的可以達到堪比gs的定位效果。
他們也在模擬演示中驗證了另一個問題,即日月的光照范圍。地球上因為自轉,太陽光被地球本體所遮擋形成日夜區分而這里太陽一直在天地間運轉,沒有遮擋怎么會有日夜區分呢?而且如果日月繞行那軌跡應該是曲線,為何看起來是直線呢?
實際模擬后發現,當太陽距離極遠,而高度又低于某個比值時,太陽就會顯得“隱沒”與地平線之下。且當圓形軌跡的尺度足夠大,又沒明顯的參考物時,看起來就是走直線的,而如果確有參照物,如夜晚月形軌道,就能明顯看出弧度。所以這里人的可視范圍,就是頭頂一小片的天空。
這里有引出另一個問題,因為日月都是運行于天之下的點光源,人的可視范圍又有局限,那么作為日月兩個弧段中間的位置應該是日月光線都看不到的,那么傍晚和黎明應該是一天中最黑暗的兩個時段,但他們自身體驗卻發現這中間的亮度是有明顯過渡的,并沒有直接驟暗轉亮,演示也支持者一理論,喬楓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林冉突然發聲感覺整個日月繞旋的畫面有些像太極陰陽圖。喬楓恍然大悟,給日月光照加一個拖尾的效果就與現實一樣了。
“眾星乃天機引變,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所以有行而有息。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現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
按趙植所講,這里的星辰并不是像地球那樣來自遙遠的恒星的光芒,而是因天乃靈氣凝結而成,地載萬物所蘊散的靈氣引動天機變化旋轉形成的星象。簡單講,就是每一顆“星”都對應地上的一個能凝聚散發靈氣,引動天機變化的“物體”。
可以是人,可以是妖,可以是物,也可以是靈山寶穴。
所以他們初臨天元世界,看到的夜空上的那道絢爛的“銀河”,就是玄修界與間臨界交界處人類修士數量最多的地帶。
所以那里的“星”又小又密顏色形狀也單一,蓋因為星象的大小形狀顏色等都與修士的修為有關,神通愈強,引動天地氣機變化的效果越明顯,星便越大。
所以日月繞行的那道星軌最為深刻,因為那里位于日月正下方,可以吸收的日精月華最為強盛。
也因此,星隨人走,所以人只能看到頭頂的那一小片夜空每天還都不同,甚至時時都在變化,而不變的是地載靈山寶穴引動天機形成的星旋,最為巨大與明顯,星象也少有變化。
故夜空又像懸在天頂的一小片活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