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慘,王重陽好歹出身富裕家庭,自幼習(xí)武,年輕時還考上過武舉人,其后仗劍行天下,一生縱橫,開局就比張三豐強出幾倍。
張三豐開局是佛宗的道門天才,沒被第一時間弄死,真的是初始幸運值足夠高,而后迎戰(zhàn)比金國女真更兇殘的蒙元鐵騎,大半段人生都在被圍剿、被追殺當(dāng)中度過。
年輕時碰到一個喜歡倒騎驢,眼神靈動的妹子,喜歡人家也不敢說,一是身份地位甚至武功都遠遠不如,怕給不了人家幸福,二是時局動蕩,天下沉淪,大丈夫當(dāng)提三尺劍縱橫天下、橫掃群魔。
本來想著武功有成,擊潰蒙元之后,再功成名就的去追求她,然而誰能想到,這一再,就是一世一生,張三豐百年老處男,一百多歲了,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還一柱擎天,利刃空掛。
當(dāng)然,這對于當(dāng)事人來說很慘,但對于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來說,這點小事并不重要。
面對蒙元,如果張三豐走上王重陽的老路,他的人生命運恐怕也是王重陽的復(fù)制,一生抗戰(zhàn),一生艱險,最后剛極而折,功散人亡,雖然壯烈,但于時局并無益。
在得到“崖山投海”的消息之后,張三豐在武當(dāng)山上注視一晚星夜,然后他選擇接受了自己的無力,一身武功哲學(xué)中的剛?cè)嶂妫苍谶@一刻真正完成了。
任何學(xué)問,修到最后期,都難逃哲學(xué)思辨,太極之道也是如此。
何為太極?
不斷的辯證,不斷的接納總結(jié),不斷的包容,承認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做出修正。相對而言,更加客觀,更加理性。
但,張三豐的大都之行又同全真教長春子丘處機的草原之行根腳不同,丘處機是看自己敬為天人的師尊,一生搏命,最終落得身死道消,而后他是真慫了,察覺蒙元興起之勢無可改易之后,七十高齡奔赴萬里去向成吉思汗傳道,教授人家保養(yǎng)身體的秘法,換得庇佑萬民的權(quán)力。
這也是柔,但卻是純粹的柔,而不是太極之道,柔中帶剛。
張三豐前往大都,教授忽必烈長生拳術(shù),同時引導(dǎo)其西征,這是借勢用力,順?biāo)浦邸?
我打不過你,雖然這個事實讓我很難接受,但我承認這個客觀事實。
但,我也不覺得你能打下天底下每一寸土地,蒙元鐵騎縱橫無敵,但人口稀少根基不牢,雖然成功打下中原,但中原絕大部分還是我漢家血裔。
張三豐這個時候引導(dǎo)忽必烈去西征,一方面是不希望蒙古人停下來,穩(wěn)固統(tǒng)治基礎(chǔ),組建統(tǒng)治秩序。另一方面,研究太極之變一輩子的老頭,他心底里未嘗沒有借勢用力之后,取而代之的心思。
張三豐太清楚了,無論一個人的內(nèi)功如何深厚,無論一個人的力量多么強大,一拳打出,無論這一拳是千斤之力還是萬斤之力,都必然會有拳勁消竭的那一刻。
根據(jù)太極之理,太極之變有這股力發(fā)起的時候,就必然有這股力消除的時候,而無法力道轉(zhuǎn)換的那一刻,便是破綻最大的那一刻。
有你蒙古人興起的時候,就必然有你蒙古人衰弱的時候,那么,等你蒙古人衰弱的時候,是由誰來接盤你打下來的這片大大的疆土呢?會不會是這片疆域內(nèi)實力最雄厚的漢人?
當(dāng)然,說忽必烈完全是被張三豐忽悠了,其實也并準(zhǔn)確。
蒙元貴族視狼為圖騰,流浪、獵殺與征服,本來就是他們所崇尚的生命模式,當(dāng)一頭狼奔跑不動的時候,那也就是它該死去的時候了,既然是求仁得仁,那么又何復(fù)怨懟呢?
而其后的歷史事實,也的確如張三豐推衍的那樣,當(dāng)強盛的蒙元衰弱之后,中原之地,一個強盛的漢血王朝興盛起來了,而武當(dāng)劍派,也因為這次政治投資而受到明朝歷代皇帝的尊奉與推崇,幾乎被拜為國教。
因為進入到張三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