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用過早飯后,陸俊便召陸璟于書房內詳談。
他看著越發成熟穩重的侄兒,不由得感慨道:“璟兒,你如今也算是長大成人了,前些年還頗為頑劣,沒想到這次能一舉過了院試、鄉試,而且鄉試得中亞元,真是大漲我陸家的臉面!”
“二叔謬贊,侄兒這次能一舉過了院試、鄉試也是僥幸!”陸璟謙虛道。
“莫要謙虛,你這幾年的所作所為,大哥昨日已詳細和我說過,你雖年幼,但已經能夠撐起我陸家的門風!”陸俊夸贊道,隨即又嘆息一聲道:“唉!可惜,或許明年的春闈你無法參加了!”
陸璟對此并不以為意,只是淡淡的搖頭道:“侄兒這次能中舉人已經是僥幸,如今有幸能拜在林叔父門下,打算好好打磨幾年再去京城參加會試!”
“你能戒驕戒躁,不慕虛名是好的!”陸俊贊許道。
沉吟片刻后他繼續說道:“晚幾年參加科考,或許更有利于你以后的仕途,不過科考艱難,全力以赴尚難通過,你也要把握好每次的機會!”
如今朝局動蕩,二皇同朝,自元雍帝繼位之后的兩次開科取士基本上都是走過場,取士極少都在百人左右。
而且這兩科的進士也沒怎么得到重用,一是當時太上皇在幕后執掌朝政,他也沒有心思挖掘人才,二是皇上前兩年過的小心翼翼,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收攏新科進士。
因此元雍元年的恩科進士和元雍二年的己丑科進士,大多都被外放為官,他猜測明年的壬辰科估計也好不到哪去。
“侄兒明白!”陸璟這幾年也知道了科考艱辛,七場文戰,一戰比一戰更難,之前的院試和鄉試若非他擁有天時地利人和,也難以一次通過,更何況素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稱的會試。
他父親直到二十九歲才考中進士,而二叔則是二十六歲考中的進士,而且兩人的名次都落到二甲,也未選中庶吉士只能外放為官,升遷的速度和資源都比京官差了一大截。
而且陸璟原本以為古代讀書頂多就是四書五經,也沒有其他的什么書可讀,可是他親自經歷后才知道,古代的教育模式甚至比現代還要嚴格。
像他們陸家這樣的翰墨詩書之族,對子女的教育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從五歲起就開始啟蒙,陸家啟蒙的必讀書目是《千字文》、《神童詩》、《小學集解》、《說文解字》、《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廣韻》和《訓蒙駢句》這八本書。
若是有余力還會學習《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千家詩》、《聲律啟蒙》,至于《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都是小兒課外讀物。
啟蒙的同時從六歲起還要開始習字,先從描紅開始,然后臨摹《詞林二妙》,最后練習晉唐小楷,參加科舉還需要熟練館閣體的書寫。
蒙學過后,就是小學,從八歲開始就要熟讀并背誦《孝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孔子家語》、《詩義折中》這七本書,其中四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主,輔以其他的古注本,一般要求十歲就要過四書這一關。
陸家的教育理念中,蒙學和小學不分男女都需要學習,女子學過四書之后,就需要學習女紅、品茗、焚香三門技藝,同時也需要在琴棋書畫中選一樣來培養氣質。
若是還想繼續學習其他書籍,也會請女先生繼續教導,但是不能耽誤女紅等三門技藝的學習,目前他妹妹陸芷瑜正處在學習《大學》的階段。
至于號稱女四書的《女誡》、《內訓》、《女論語》、《女范捷錄》也需要了解學習,但陸家對此并不推崇,還是要求陸家女子和男子一樣,要多讀書以開闊眼界,這樣一來出嫁之后也能更好的相夫教子。
而男子在學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