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完第五題后,王素秀自覺這一題答的很滿意,隨即臉上露出些笑意,看向第六題:
蜀地張家、王家、李家,皆賣藥于市,張家擇良藥而賣,計入為出,不虛價,不議價,亦不過高贏利。
王家將良藥與劣質藥混在一處,根據買者意愿而定價,若有人察覺,便言其藥有好有次,價格亦隨之而變。
李家則專挑劣質藥,以低價賣之,買者欲貪利多拿,亦笑而送之,于是買藥者眾,日日門庭若市,買者接踵而至,未及歲余,李家便大富。
王家顧客雖數量不及李家,但日積月累,兩年亦富足有余。
唯賣良藥的張家,一直門可羅雀,無人購買,其日日食不果腹,旦食昏不足,仍堅守理念,初心不改。
請評析三家藥商經營理念,及經營成果,若汝為張家,遇到這種情況,會如何處理?
王素秀看到這道題后,頓時深有同感,自家一直本本分分,誠信經營,卻一直不如那些投機取巧,花言巧語之輩,于是大肆抨擊以欺詐者為賢,以忠廉者為傻的商場現象。
離王素秀不遠的薛寶釵,自入考場后,先是靜心凝神半刻鐘,隨后便一直在奮筆疾書。
昨日她便得陸璟透露的前六題,且得到了陸璟的提示,因此早已做出了前六題的答案,只是為了不惹人懷疑,先思而后答。
同時對陸璟贈題的行為,心中極為感激,常不自覺的便回想起,那日和陸璟見面的場景,為了不給陸璟惹麻煩,題目的事情,她一直深埋心底,誰也沒告訴。
答完前六題后,薛寶釵腦海中不自覺的又浮現出陸璟的身影,愣了一會兒,臉上嫣然一紅,忙收斂心緒,暫時將兒女情長放到一邊,看向第七題:“如何將梳子賣給仁濟寺的和尚,方法多多益善?”
驟然見到如此奇怪的題目,薛寶釵一時間沒了頭緒,心中不禁疑惑,和尚沒有頭發,哪里用得到梳子。
苦思良久,想到游客風塵仆仆而來,頭發凌亂,于佛不敬,或可以此為由將梳子賣給和尚,但對此答案仍不甚滿意。
開始思忖內務府出這道題的用意,只是一時間也猜不透出題人的用意,又難以想到更好的方法,于是看向第八題:
“海外有一島國,名為印安國,島上居民祖祖輩輩皆赤腳,問:能否將鞋賣于此島上居民,若不能請闡述理由,若能該如何賣?”
看到此處,薛寶釵頓時眉頭緊蹙,又是一道稀奇古怪的題目,心中猜測這個島國,恐怕又是陸璟杜撰的。
思忖未久想到‘先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便以此作答。
論述一番后,給出具體方案:將鞋做的漂漂亮亮的,然后送予島上的女人、孩子,等島上的女人、孩子喜歡上鞋子后,再漸及男子,等島上的人有一半開始穿鞋后,再賣鞋。
工工整整的寫好答案后,遂看向第九題:“江南揚州張、李兩家布商,正在爭奪當地的布匹市場,張家剛制定出計劃未久,便發現身邊有李家的眼線,且眼線已將自家制定的計劃透露給李家。”
“問:若你是張家掌舵人會如何應對此事?”
“問:針對你寫出的應對計劃,再站在李家的立場上,寫出應對方略?”
薛寶釵看后,心中了然,這一題考察的是做生意布局的智慧,雙方需要斗智斗勇才行,自己并無這方面的經驗,只能憑借幼時父親的教導,以及自己的想象作答。
眾人答題時,陸璟并未閑著,巡視一圈后,見考試已經進入正軌,商人正在答題,監考、巡檢等各司其職,于是便開始整理試卷的評分標準,等試卷收上來后,就需要為閱卷官講解。
陸璟正忙碌時,暢春樓卻迎來了一位意外的訪客,太上皇身邊的戴權。
兩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