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光陰迅速,展眼過了半個月時間,北方大地又飄飄揚揚下了一場大雪,各國覲見的使團也陸續地趕至京城。
茜香國、瀚海國、暹羅國和真真國四國使團結成東南同盟聯袂進京,四國以茜香國為首,欲與天朝展開談判,且此次茜香國使團的規模極為龐大,其國六王子木正南親自帶隊前來。
元雍帝為表示對四國使團的重視,特意安排三皇子隆親王,親自接待茜香國六王子。
四國使團入京后的第三天,茜香國使團便上書元雍帝,要為六王子求娶一位當朝公主為妻,以此試探天朝上國的反應。
元雍帝對此大為惱怒,番邦小國竟然不自量力,癡想妄想求娶天女下嫁,本朝自太祖定鼎天下,還未有過和親之事,若是自己開了這個先例,豈不要上愧列祖列宗,下負黎民百姓,還要背上千古罵名。
本欲下旨斥責,卻察覺茜香國此舉有南安郡王、北靜王等人在背后操控的嫌疑,因此便按捺怒火,命令忠順王調查清楚此事,再行決斷。
忠順王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忙開始調查茜香國、瀚海國等四國的同盟關系,又啟動眼線探查南安郡王、北靜王等人與茜香國是否達成了什么協議。
隆親王初時欲拉攏木向南,領著他在京中四處游玩宴飲,后得知他已上書向皇上求娶公主為妻,便以身體不適為由,只派了王府的內史陪同,并和他保持著不遠不近的關系,靜觀局勢的變化。
沒有了隆親王的陪同,正合了木向南之意,于是他向國子監下了拜帖,談及自己久慕天朝繁華,又自幼學習天朝文化,此次前來便是希望能和國子監中出眾的士子來幾場文試,以測試自己的儒學功底。
國子監司業接了帖子后,不敢擅自,忙將此事報于祭酒鄭琛。
鄭琛見木向南仰慕儒家文化,言辭又極為謙虛恭敬,心里對他便有了好感,于是親自回帖,盛情邀他前來。
又有心向他展示中華禮儀之邦,天朝上國的文化底蘊,當天便派出國子監內幾個出眾的監生,與木向南比試,并交代幾人點到為止,不要傷及他的顏面,豈料接連幾場比了對聯、詩詞、聯句等項,幾人輸得一塌糊涂,完全沒有反抗之力。
木向南贏了也未說什么挑釁打臉的話,只是眼神中有著淡淡的不屑,然后便帶著人施施然離開了。
直到木正南離開,國子監眾人仍處于懵呆的狀態,且他離開時的那種眼神,更讓眾人羞愧難當。
當天國子監士子敗于木向南之手的事情,就傳的朝野上下人盡皆知,一時間國子監上至祭酒,下到普通監生盡皆顏面無光,紛紛稱病躲在家中,羞于見人。
元雍帝得知此事后,只是將鄭琛叫到御前斥責一番,并未有多余動作,盡管忠順王還未調查清楚背后的隱秘,但他已經斷定茜香國連番挑釁必然與北靜王、南安郡王等人脫不了干系。
自古文人相輕,京中士子聽聞此事后,或扼腕嘆息,或罵國子監士子廢物,丟了天朝讀書人的臉面。
其中不少士子都派人向木向南下了拜帖和戰帖,也有一些人直接上門挑戰,或打算替天朝讀書人爭回臉面,或想一朝成名天下知,總之京中大多數的讀書人都將目光投向木正南其人。
木向南從中選了五人接受挑戰,一番比試,五人盡皆敗北,紛紛掩面而去。
其后幾日,每天上門挑戰的人絡繹不絕,其中車馬紛紛將鴻臚寺外邊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但木向南并未再接受任何挑戰,只是貼出了一副對聯:門前頻來客,同來皆見書;翰林濟多士,安坐盡屏足。
眾人看到這副對聯紛紛大怒,憤慨之情壓抑不住,幾乎要拆了鴻臚寺。
此聯不僅輕視他們,認為他們不管來多少人都是輸,同時諷刺翰林院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