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們課題組有個博士的實驗也是一樣,無論怎么反應,都進行的不徹底。
因為產物和底物的性質接近,用很多辦法都不能分離。
無法分離的直接后果就是,不管是核磁還是液質出來的圖譜都不理想。
出不來合格的圖譜,沒有辦法發文章。
拿不到純產物,也沒有辦法進行活性實驗。
困擾那個博士許久的問題,也是因為意外,得到解決。
當時他把東西落在了戶外,德意志的冬天,有時候也會十分嚴寒。
經過一夜冷凍,博士以為自己產物廢掉了,不過,僥幸心理讓他繼續下去。
最終試驗成功,成果發表到science,也獲得了各種獎項。
經過課題組的分析,因為冷凍,讓本來無法充分反應的兩種底物,能夠更加充分的混合。
其原理便是,因為冷凍結晶,小分子底物得以刺穿高分子物質的空間結構,插入到內部。
從而能夠更加徹底的反應!
困擾蘇鑫實驗進度,其實極大可能也是因為反應不徹底,體系當中同時存在底物和產物。
因為底物很難溶解,同時又是高分子物質,所以在溶液當中,形成了肉眼無法分辨的網狀物質。
而那些網狀結構,正是阻礙過濾的根本原因!
李教授的一番分析,算是解決了原理上的問題。
“蘇鑫,小丁,單就是冷凍之后繼續反應,解決難過率的實驗,你們都能發一篇論文。
一區有些難度,好好寫的話,二區沒有問題。這樣吧,你們寫,我給你們修改。這么好的題材,不發個二區有些浪費。”
階段性成果就能發二區?
丁雨文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要是最后的成果拿出來,那妥妥的一區啊。
天啊,蘇鑫究竟是一個怎樣神仙般的任務。
驚喜一個接著一個!
讓人高潮迭起!
一爽到底!
過濾問題解決,下一個擺在面前的就是真空冷凍干燥。
這是關鍵步驟,前邊過濾難題算是制備原料的難點。
而凍干則是成型的關鍵。
李教授實驗室并沒有凍干機,還需要向理化中心申請。
這會兒是實驗高峰,需要排隊。
一次凍干周期比較長,所以他們設計連續凍干三次,根據板層數目,分別在放置不同條件的料液。
爭取通過三次凍干,能嘗試出更多的組合,早日確定具體方案。
蘇鑫本來設定出來的實驗方案,已經不錯。
但是在學霸丁雨文面前,仍然有改進的空間。
“蘇鑫,你看這里,按照你原本的設想,是要營造更加合適的梯度方案。但是你忘了嗎,咱們在溶解的時候,25的濃度,流動性已經比較差了。
如果為了過分追求梯度方案,3和35的濃度,基本上沒有辦法做到充分溶解,更別說后邊的實驗?”
“那怎么辦?”
對此,蘇鑫還真是沒有想到。
就像是丁雨文所說,此前就想著平均分布,沒有考慮到溶解度的問題。
“這樣吧,溶解過程我們可以做,但是后邊的凍干就不必了。畢竟他們流動性差,也沒有必要。
我看在25前邊加一個225,進行溶解凍干,也能說明問題。而對于兩個大密度,我們就描述一番溶解困難、流動性差進行解釋。”
還能這樣……
沒怎么發過論文的蘇鑫,算是學到了。
此前他還以為,設定好的方案,就一定做出結果,哪怕困難很大,也要解決。
經過小丁的提醒,原來設定的方案,不一定是全部均勻分布,并且遇到困難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