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坡嶺和貴陽城內的明軍這幾日一直都在靜靜的觀察著叛軍的舉動,不過城內和城外的明軍心思卻不相同。
城內明軍只盼著叛軍趕緊撤走,至于去哪禍害則漠不關心,但長坡嶺的明軍卻緊張的關注著叛軍的動向,希望能不出所料的向永寧撤退。
在叛軍選鋒離開半日之后,長坡嶺的明軍終于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叛軍確實在向永寧方向撤退。
叛軍花了三天時間,才全部從貴陽城下撤走,直到最后一支叛軍消失在貴陽城下,新軍終于開始行動了。
在從貴陽城內補充了軍需后,新軍便沿著山間小路快速的向永平堡穿插。
負責殿后的奢崇明提心吊膽的走了半天,也沒發現有明軍在背后尾隨,遂也放下心來,覺得明軍應該沒有追擊的打算。
奢崇明在心里暗喜,自己這次的賭注算是下對了。
一路前行,叛軍比盧象升預料的走的還慢,一天二十里的行軍都達不到,有時候遇上下雨天氣,根本就不會行軍,或者為了搶掠沿途的幾個村寨而拖累全軍的行軍速度。
當然在行軍途中,還有幾個小的侗寨趁著夜色悄悄的散了伙。
對于危險具有敏銳感知能力的人,盧象升一直很佩服,于是在這幾個侗寨偷偷逃離大部隊后,被新軍的幾個小分隊一一殲滅了。
見識了叛軍對待沿途村寨的惡行,想見好就收,新軍是不會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的。
走走停停,一直折騰了十五天,這五萬人的叛軍終于抵達了距離永平谷一天的路程,而叛軍的選鋒已經在永平谷口扎營了。
五日前,盧象升聯系上了已經先期趕到永平谷的秦良玉,三日前則是杜文煥,兩日前是朱燮元。
不過由于急行軍,三人所帶的也僅僅是少量的精銳,加起來也才一萬人。
不過對于要圍獵這五萬叛軍,已經是足夠了。
朱燮元作為御封的貴州平叛督師,對于盧象升這種擅專的舉動很不滿意,匯合了平叛的諸軍后,便把指揮權也奪了過去。
不過朱燮元不滿意歸不滿意,看了地形之后,對于盧象升要在永平谷全殲叛軍的計劃還是支持的。
畢竟他才是貴州平叛督師,若是此次全殲了叛軍,這頭功自然是他的。
能在如此大規模的會戰之中分得一杯羹,杜文煥作為武將一點意見也沒有,而秦良玉作為番兵也沒有跟其他人爭功的打算,只要能把鹽鐵等軍餉給足就行。
不過秦良玉倒是對盧象升的新軍如何幫貴陽解了圍很感興趣。
按說盧象升就三千軍士,對上五萬的叛軍,也只有幫助守城的份,敗退敵軍卻是不可能的。
而且聽盧象升給朱燮元的匯報,貴陽城下斃敵三千余人,要不是首級盡在,叛軍也卻是敗退了永寧,秦良玉也會懷疑盧象升是不是在吹牛。
秦良玉早年嫁給了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石柱宣慰使馬千乘,后來馬千乘被人陷害,早早過世,其子年幼,秦良玉便暫代夫職。
在馬千乘還在世的時候,秦良玉就多次襄助夫君幫朝廷平定貴州等地的叛亂,并屢立戰功。
在丈夫死后,更是奉旨宣慰石柱,還在泰昌元年,派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帶數千人前往遼東對抗東擄。天啟元年,渾河一戰,秦邦屏戰死,秦良玉親率三千白桿兵出川作戰,并在山海關等地襄助明軍抗擊韃虜。
后奉朝廷之命,回川征兵,恰逢第一次奢安之亂爆發,便又率軍平叛。
此次奢崇明和安邦彥再起叛亂,對于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女將軍,朱由檢也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她。
秦良玉今年已經五十多歲了,戰場廝殺多年,眼光自是不會差的,一看到盧象升麾下的新軍兵士,便知道皆是精銳,就是自己引以為傲的白桿兵當也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