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楊瓊和趙曉曼兩人分工,一個安頓奧灶面館的臨時灶位置,一個負責協調宣傳時間,還得抽空通知蘇廉正再去采購一批鱔魚和麻鴨。
一時間,食不語仿佛迎來恢復營業以來最忙碌的時刻。
“鱔魚別買多了,萬一賣不完浪費。”夏寒秋友情提示道。
在他看來,就算有奧灶面館眾人支持,以喜樂街的流量最多也只能賣出五六十碗。
誰知下一秒,楊瓊的話就讓他跌破眼鏡“夏師傅,我剛統計完,預定中午吃面的人數已經有251人了,肯定賣的完。”
這下,不只夏寒秋,連蘇子放都有些驚訝。
前幾天楊瓊才說中午翻臺量不到80桌,看今天這個數據,有望翻倍。而且這才剛開始,一旦知道消息的人越來越多,恐怕會超過400人。
“你這里不是……”
夏寒秋一句話沒說完,楊瓊就搶答道。
“夏師傅,這邊作為商圈確實不夠發達,不過因為離景陵大學不遠,所以有些學生會跑來吃飯,加上附近還有幾棟寫字樓,那些白領中午也會過來。你們開放臨時菜牌的消息剛公布出去,就有老顧客預約了,有幾位吃過廣臨那邊的奧灶面,還幫著喊了老鄉和朋友來,這才有這么多人的。”
優秀!
蘇子放給楊瓊點了一個贊,果然是系統欽定的市場人員,業務能力太強了!
夏寒秋聽著楊瓊的話,眼神多了幾分疑惑。
他不是老古董,也知道微信、美團、抖音是什么東西,可是楊瓊這種做法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居然通過老食客來拉動新的食客,遠比單純靠口碑傳播要快許多。
“老了,不服老不行了。你們年輕人的玩法,看不懂了。”夏寒秋感慨一句,將視線投向蘇子放。
其他人忙著采購準備午飯口的繁忙,他和奧左反倒最悠閑。
隔著一張料理臺面對面站定,一人一塊砧板,旁邊放著選好的食材。
夏寒秋點頭示意兩人可以開始。
蘇子放不緊不慢地舀出兩碗面粉,打入一枚雞蛋,小半勺細鹽,一勺堿水開始和面。
這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面粉量在一斤左右時,按這個配方可以做出十分筋道的面條,硬而不生,軟而不爛,最適合做陽春面。
再看奧左那邊,和蘇子放這邊的精細完全不同。
兩只面口袋反扣在料理臺上,雙手一提,瞬間便堆出一座面山。
奧左在面山中間掏出一個洞,打入三板雞蛋,開始混合面粉和雞蛋。
蘇子放看了一眼,心里有些嘀咕。
常吃面食的人都知道煮面的湯煮的面越多,湯味越濃郁,上好的面湯自帶一種咸香味道,鮮比高湯。
在北方一些地方甚至有“千金不換老面湯”的說法,足以見得其味豐富。
奧左和自己只是比試一碗陽春面,卻準備了足夠五十人份的面團,顯然是想用老面湯吊味道,讓面的味道更好。
如果自己不能拿出匹配老面湯的湯底,風味上必然先輸一頭。
更何況奧左的面粉混合了高筋和中筋面粉,還用全蛋和面,這讓他想到流傳于粵省地區的知名面點竹升面。
這種面做法極其獨特,廚師必須先用鴨蛋和面成團,全程不沾一滴水,再把面團放到專門的壓面處——一根粗大的毛竹,一頭固定,一頭伸出桌外數米。
廚師要用自己體重壓彎竹子來達到搟面的效果,一邊壓打一邊移動,通常要兩個小時才能制作出合格的竹升面。
不過由于和面時不沾水,又經過長時間高頻率的碾壓,面粉與鴨蛋充分混合,筋度也達到頂峰,在食用時甚至能像粉絲一樣爽口彈牙!
蘇子放在學校時曾吃過一位粵菜大師制作的竹升面,蛋香濃郁,韌性十足,以至于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