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談,就是無法琢磨的低氣壓環境,用氛圍去表示不滿。到底是什么事,具體什么原因,都是要靠猜測。
媽媽就在這幾天,還又感受到了一次,和童年一模一樣的氣氛。媽媽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卻感覺整個人都沉浸在被孤立和被放棄的空氣里,一頭霧水,如鯁在喉。
媽媽對這種氛圍是十分厭惡的。
但媽媽針對這樣的事,組織起來的組裝,在現在看來,并不值得推崇。
媽媽要么就是冷漠回應,要么就是譏諷其他人的痛楚,再不然,就是會發火悲傷,放任情緒。有時候,甚至有一些先下手為強的意味。
小夏,媽媽現在覺得自己的這些行為,或者說姥姥姥爺的溝通習慣,我們內心底都不覺得這樣是好的。其實道理是很明白的。
但我們依然這樣去做,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至少媽媽是這么看待自己的。媽媽之所以心里明明白白看到自己的抵觸,也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反應并不好,卻依然這么做,原因是因為這樣做,最簡單,最舒服,是一直習慣的態度,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
媽媽想,姥姥何嘗不想安慰自己的女兒呢,可是她表現出來的,確實自己最熟悉的一套面具,說出來的話,也是早就說過幾千遍的劇本,滾瓜爛熟。這樣最不費勁。結果差強人意,可就連這結果,我們都接盤的十分熟悉,再差不過如此。
媽媽也是,我這樣處理過,針對自己厭惡的事,我的矛和盾早就鑄造完畢,需要用的時候,拿出來用用,省得還要重新思考,重新做。
可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最佳選項,它們也從來沒有幫我們解決過問題。
跳出這個自己畫地為牢的圈子,就需要硬著頭皮嘗試自己從沒有用過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面對冷漠,自己卻去理解別人,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的舒適圈,而跳出自己的,用同理心去感觸別人。很難對不對,但媽媽想,無論如何說服自己,可能原來的答案都是不正確的。
媽媽希望自己能一步一步走出去,把熟悉的錯誤解決問題的思路改掉。
小夏,無論別人做了什么,都和我們做事的方式無關,不應該因為別人是壞人,你就變成了壞人。
這個道理是你爸爸第一個講給媽媽聽的。那時候,媽媽還不懂,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大道理,怎么聽都好像凡人聽經,不明不明。可現在媽媽逐漸的明白了。
帶著希望自己是個好人的思路,去面對壞事,不被影響,堅持自己的愿望。再下來,就是要跳出習慣的行為模式,硬著頭皮去做正確的,善良的事。
媽媽對姥姥說,媽,對不起。這應該是媽媽要做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