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她醒悟得不算晚,可昨日高啟同自己說的那些話里,可是也明晃晃表達出他也一樣在之前就對她有意思的。
顧悠悠摸了摸下巴,忽然有些好奇,如果沒有昨日的時機,高啟回等到什么時候才開口?
又或者說,她和高啟兩個人,會有誰憋不住先開那個口。
所以說她最好奇的,還是高啟究竟是什么時候對她有意思的。
想到這個問題,顧悠悠莫名覺得臉又有些燥熱了,忙清了清嗓子,專心將心思都用在手里拿著的弓箭上。
一支箭射出去,她的動作又明顯變慢了,而后就著舉弓對準樹干的姿勢,瞇著眼再次出了神。
自打她對高啟上心之后,她再聽別人談起那位“傳說中的”高大將軍時,總會不自覺聽得格外認真。
只可惜綏陽城只是一座小縣城,消息并不靈通,很多消息傳到綏陽城之時,別的地方都不知已經獲悉多久了,簡而言之,綏陽城所謂的時事,在別的地方,那消息都是過時了的。
這龜速的消息流傳速度,大概也是高啟選擇就在綏陽城的原因之一,顧悠悠猜想。
而自從最初人們議論高大將軍失蹤的那波熱潮過去,后來顧悠悠便很少能聽見別人主動談起高啟的事兒了。
她聽來的大部分消息,倒是在說京城里那些個皇位爭奪戰,以及人們自己腦補的各種朝堂后宮的明爭暗斗。
其內容之精彩,偶爾顧悠悠聽見,都會不由自主感嘆吃瓜群眾的強大,以及可惜這些人不去出出書,浪費了那樣好的腦洞。
能聽來的關于高啟的事兒越來越少,顧悠悠便開始從旁聽變成了偶爾聽見別人議論,還會湊上去討論一兩句。
而往往顧悠悠一湊過去,這些八卦著的人們便會瞬間熱情高漲,圍著顧悠悠說個不停,個個爭著要把自己知道的那些個消息全都一股腦倒給顧悠悠聽。
因此顧悠悠又知道了不少“高將軍”在戰場上等奮勇殺敵的消息,同樣的,也知道了對方凱旋之時,京城里的百姓們爭相去看他,以至于萬人空巷的場景。
顧悠悠的詞匯量不太夠,她想象了半天都想象不出能用什么詞來形容,別人口中說的熱鬧景象,直到另一人說出萬人空巷這個成語,她表面淡定,內心卻已經瘋狂鼓起了掌,心道這個成語形容得好!萬人空巷……她已經有畫面了。
不過,作為一個沒少看劇的現代人,顧悠悠聽到這些消息,內心忍不住為高啟喝彩的同時,又忍不住隱隱約約感到了些擔憂。
電視劇里那些個名聲鼎盛的將軍,一般情況下,他們的結局走向會分為兩個。
一是大將軍利欲熏心,最終走上謀反的道路;而另一個劇情走向,也是忠心耿耿的將軍,卻被多疑的皇家忌憚,認為人家功高震主,因此不顧人將軍曾經有多少功勞,只一個勁兒地要整垮大將軍。
顧悠悠對第二個劇情走向印象頗為深刻,也看得最多,以至于她都能背上幾段電視劇里將軍們蒙冤入獄或是滿門抄斬之時念的那些臺詞。
什么走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什么伴君如伴虎,來世愿做平凡人之類的臺詞……
顧悠悠當初看劇時,還有心思吐槽人家編劇沒新意,翻來覆去都是這幾句臺詞。
但當她親身站在這古代,聽見別人口中議論的人,是她心心念念的,希望他一切安好的人時,她便做不到那樣輕松地吐槽了。
她幾乎是一瞬間就聯想到了初見時高啟渾身是傷的模樣。
在顧悠悠心中,她喜歡的人是頂頂好的,因而她幾乎是想也不想地就否定了第一個劇情走向,她家的高十三,就他那一身正氣的,怎么都不像是會造反的人。
那么,高啟當初會受傷,之后還得留在這綏陽城里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