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蘇衛覺得自己要搞出一些新東西了。
這樣秦、魏、房國三國即便有什么陰謀,也難以有什么效果了。
蘇衛一方面安排人手去挖礦,另一方面組織人手制作蒸汽機。
這對別的官員來說是個問題,這個時候找礦是個問題,通常情況下用了大人力,投入了不少資金,卻找不到礦,就算是挖的礦要是太少了,也是要賠本的。
這個時代的選礦技術還是比較落后的。
由于冶煉技術限制,浮選(通過礦物表面親水親油性質分離篩選目標礦物)和濕法(在溶液中通過化學反應提取金屬單質)等技術無法大規模應用。
如斑巖銅礦、無明金的巖金礦(不能靠肉眼直接看到金)的低品位(金屬含量低)礦是無法開采的。
同時由于開采技術限制,如無爆破、鉆孔技術,只能開采露頭礦(指礦體直接露在地表),礦體埋在地下的隱伏礦更是無勘察技術可以發現。
但也不是說找礦就是靠瞎猜了。
比較容易找到的礦是磁鐵礦,辦法就是用鐵制品在地面嘗試,如果被吸附了的話,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找到磁鐵礦了。
想要找到銅礦,主要是靠觀察,有銅礦的地表通常有藍綠色的東西出現的。
還有在有水的地方比如說河邊、江邊、海邊看到很閃的東西,就有可能找到金礦了。
淘金這一說法,跟這一點也有一些關系。
銀礦通常伴生在方鉛礦中,方鉛礦經過煅燒等處理工藝之后,可以獲得銀。
方鉛礦非常明亮,銀白色,也可以用觀察的辦法看出來。
而現在最常用的是礫石法,是根據礦體露頭被風化后所產生的礦礫或與礦化有關的巖石礫石,在重力、水流、冰川等的搬運下.其散布的范圍大于礦床的范圍。
利用這種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動地帶研究和追索礦礫,進而尋找礦床的方法稱礫石找礦法。
蘇衛對這些不是特別懂,但有海州一些找過礦的人花些時間研究一下怎么做,很快就可以上手。
一開始效率或許會有限,但是有了經驗之后,就可以成為找礦高手了。
另外蘇衛安排了人手研究蒸汽機,對此蘇衛也不是特別的精通,但是知道基本原理,剩下的讓工匠們去摸索,只要肯花時間,肯定會有成果的!
畢竟這些都是前人驗證過的了,肯定可以成功,不會出現走錯路的情況。
最早制作蒸汽機的人是史蒂芬孫而不是瓦特,只是史蒂芬孫制作的蒸汽機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才被大多數人所遺忘的。
而瓦特是改良了蒸汽機,將蒸汽機改裝成了實用的東西,所以一提起蒸汽機,人們都會下意識的想到瓦特。
史蒂芬孫制作的蒸汽機最大的問題在于安全問題,作為交給人使用的一種交通工具,安全問題自然是很重要的,史蒂芬孫的蒸汽機問題是很容易發生爆炸,這么危險的玩意,人么自然十分的抵觸了。
一旦發生了爆炸,會產生人員傷亡,上面的貨物估計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這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會支持這種蒸汽機呢?
嘗試坐過史蒂芬孫制作的蒸汽機的人都被震的滿面的煙灰,輪子在鐵軌上都擦出了火星了,人也被顛簸的精疲力盡。
可想而知這玩意用來運輸士兵會有什么后果,從這玩意上下來的士兵,還有力氣打仗嗎?
當時的蒸汽機冒出的火焰都把鐵路兩旁的樹木點燃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一點,才會有“火車”這個稱呼的。
因為蒸汽機所到之處,必然是一片火海……
蒸汽機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連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