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的重生或新生,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
因為有領航者航天公司的參與,人們可以直觀的看到科研工程師造衛星的過程,看起來仿佛很簡單,就是把一些提前準備好的東西安裝到位就可以了。
其實這只是被看到的,展現在鏡頭前的,而在鏡頭之后,工程師們有大量的事要做,甚至僅僅鏡頭前的這些工程師根本就不夠,還有大量的人員、設施和資源在圍著這顆人造衛星運轉。
不過人類首次在外太空對人造衛星進行升級改造,看起來并不難,也給了更多的人信心。
面對宇宙,面對人類未來的信心!
甚至還有思考的,以后人類制造衛星是不是可以直接在太空制造?
直接在太空從零開始制造,那當然是有難度的,畢竟現在太空里的制造設備只有天庭空間站的這個制造中心,它的整體大小也才三十多米乘以十幾米,這個大小可能還沒有地面的一臺生產設備大呢。
月球基地里也有一些制造設備,但是大小比制造中心還小,一個制造中心可以抵得上好幾個月球艙。
對了,還有國際空間站和天宮里的幾個小3d打印機,那就更小了。
事實上人們思考的是,零件生產階段依然在地面進行,畢竟地面有完善的生產體系,拋棄不用才是犯傻,人們說的在太空制造衛星,是在地面把零件制造好,然后大包運到太空,最后再維修艙里組裝完成。
如果整體的衛星從地面運到太空,那要考慮的東西都太多了,多到一大部分都不是人造衛星在太空運行時必須的,但是為了整體從地面運到太空,那些東西又是必須的。
如果只是零件,單體的零件結構強度肯定遠大于人造衛星,只要打包好,那么完全可以暴力送上太空。
在太空里進行衛星組裝,那些與“暴力運輸”有關的輔助結構肯定就不需要了,所以相同的平臺就可以加裝更多的設備,讓衛星的實用功能占比提升到最高。
不過這得重新設計,一時半會可能出不來。
但是直接在太空進行測試,而且測試物品還是報廢、半報廢的衛星平臺,代價好像也不大,完全可以進行!
是個很好的未來走向!
不久,領航者和天夏這次的第一顆太空升級組裝衛星從維修艙運出,并且運行正常之后,所有人都感覺非常高興,人類的航天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新聞上說地球怎么怎么危險,環境多么多么惡劣,但是對一般人類說,地球的環境在怎么惡劣,相對于太陽系其他的星球,那簡直就是天堂,好像發展航天技術不怎么重要一樣。
可是人類又是喜歡看熱鬧的種族,所以當航天技術不斷向前邁進的時候,他們同樣非常興奮。
他們也想看看神秘的太空里到底有什么。
比如隔壁的三體星系,到底有沒有三體人?
因為隔壁恒星系距離太陽系最近,所以人類最它的遐想也最多。
畢竟哪怕是最近的這個恒星系,人們分析過,以人類的航天科技水平,飛過去最起碼也得幾百年。
幾百年……
那時候還真不敢想象人類世界是個什么狀態。
最起碼從現在來說,地球軌道上的資源回收已經開始了。
不過因為溝通可題,所以領航者目前還是跟天夏合作,打撈天夏的衛星,讓它們復蘇,為他們升級。
他們的工作速度相當快,半個月就修好了四顆衛星。
這里邊包括第一顆重新從零開始設計升級的衛星,它足足用了十天時間。
之所以半個月能搞四顆衛星,是因為有些衛星不需要向它那樣大費周章,有的衛星就是需要加注一次燃料。
目前的燃料可題已經可以被月球基地接管了,畢竟剛開始,僅僅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