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燁這邊剛剛回到京都,就被朱武給堵住了,最近許多的事情都趕在了一起,科考是大事,一般來說朱武作為丞相就可以做主,只不過這次科考卻不同。
這是馮燁統一天下之后的第一次科考,又是準備一次招收三千人的大考。一次錄取的人數,抵得上平常十次,科舉三年一次,這一次就抵得上平常三十年所招收的官員。
朱武如今大權獨攬,整個朝廷的政務皆出于其手,馮燁將整個朝政都交到他的手中。所以這次科考的事情,朱武為了避嫌,準備讓馮燁當這一次科考的主考官。
否則的話,這滿朝官員,可就都是他的門生故吏了,再加上他又與武將當中的陳達,楊春,史進,交情莫逆。哪怕是馮燁這個皇帝不在乎,朱武自己卻始終守著這條線。
還有黃金臺拜將的事情,事關有功將士的封賞,這種事情朱武就更加無法做主,更不敢有一絲參合進去的想法。恩出于上,有功將士封賞的事情,就只能是馮燁這個皇帝來做。這誰都代替不了。因此聽說馮燁這位皇帝陛下回來,連忙帶著人趕了過來。
“陛下,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史書的修撰,如今大宋已經亡國了,蓋棺定論,這宋朝的歷史修撰。有關大宋對外戰爭的,修史的官員們對此有些爭論。
從大宋已有的史書上來看,大宋對外戰爭的勝率很高,許多官員覺得應該按照這個來修撰歷史,還有些官員覺得那些不過是大宋官員的自吹自擂。不知陛下的意思是?”朱武小心的問道。
馮燁無所謂的擺了擺手說道:“沒必要抹黑,也不必夸贊,實事求是的寫就好。朕對此并不在意。”
大宋朝對外是慫了一點,每年都要給人家上歲貢,這種事情說出去都丟人。但還有很多人說宋朝對外戰爭勝率很高。
其實這個事情真的沒有必要爭辯,看地盤就好,既然對外戰爭那么厲害,總打勝仗,為什么沒搶回幽云十六州?要說幽云十六州是啥險要的地方也行,大宋奪不回來也情有可原。但是從滄州到幽州,中間根本沒有什么險要關隘。
有一個詞叫做文過飾非,春秋筆法。遼國打過來了,宋朝守城不出,遼國在周圍劫掠一番,退兵了。宋朝就宣稱:他們勝利了,打退了遼國的進攻。這個勝利,是防御性的勝利。
然后大宋的文人們,就這么堂而皇之的,將這種對外戰爭的“勝利”,寫入史書當中。大宋那對外戰爭百分之八十的勝率,應該就是這么來的。
要不是大宋年年給遼國上歲貢,說不定大家對史書上的話也就信了。
要不然真的解釋不了,總是打勝仗的大宋,為什么還要那么丟人給遼國上歲貢?歷史上何曾有戰勝國,給戰敗國上供的?縱觀世界歷史,也沒有這么辦事的。
說到這里就必須要贊一句,大宋雖然武力上略微虛了一點,但是文治方面,是真的做的很不錯。起碼讀書人的數量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遠遠的超越唐朝。否則馮燁想要一次錄取三千人,還真的不一定能夠湊夠數。這還是在大批的儒家讀書人沒有參考的情況下。
“陛下,您正當盛年,但也需要廣納秀女充實后宮,延續子嗣了。”朱武趁機勸了一句。馮燁敷衍的點了點頭,沒有繼續聊這個話題。馮燁覺得,以他現在的實力,確實需要這個世界源源不斷的龍氣來支撐他的修煉速度。
但是未來等他的實力足夠強了,或許這份龍氣對他來說也就不算什么了。沒必要留下什么羈絆。到了那個時候,這個世界應該就可以放手了,免得離開還有牽掛。馮燁覺得以自己的實力成長速度,這個時間應該會很快。
馮燁還沒處理完朱武這邊的政務,監察衛的統領喬道清已經等在門口了。
“宣,監察衛統領喬道清覲見。”馮燁身邊的近衛軍喊道。
馮燁立國后,就廢除了太監這種不人道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