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還是能搞清楚的。
“講啊,姑奶奶聽著呢……高哥,再給我來串玉米!佳慧,把地圖給我拿過來!”腦袋已經耷拉到胸口的王雅靜被洪濤用手指頭一戳馬上驚醒,強打精神還不服軟。
“哎,洪扒皮,就這個吧,什剎海就不用說了,咱家門口我知道,剩下這三個在哪兒啊?”木板里面不光夾著地圖,還有幾張老年間的木版畫。
這東西到底出自誰手、是不是名家作品、值不值錢洪濤都不清楚,也沒興趣打聽,只是覺得能從上面看到舊時北京的風貌才一起收回來了。不對,不應該叫收,而是撿,但凡要花錢肯定不會要的。藝術這玩意至今也沒和他沾上關系,白給的還能湊合看幾眼。
王雅靜看到的就是其中一張,上面描繪了城墻外的一段水域,說是河吧,附近還有荷花池,面積挺大;說是湖吧,遠遠的還能看到河道上的閘門。除了畫面之外,上面還有幾行小字,應該算版畫的標題和內容簡介。
它是這么寫的,消夏四勝,什剎海、葡萄園、菱角坑、二閘。
很顯然,這是四個地名,其中什剎海就在洪濤家門口,剩下三個明明白白也是北京城附近的,但想說明白具體位置就是學問了。別說外地人不知道,就算本地人至少九成也不知道,甚至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如果大丫三個月前問這個問題,我就還真得喝酒受罰了。可惜啊,老天爺也不幫你!解放前的北京城據說比現在還熱,除了沒空調之外四周都有高大的城墻圍著,一到暑伏天就成了大蒸鍋,半點風也沒有。當時除了皇宮貴族、大富大貴之家能在西山八大處、玉泉山、碧云寺等地建行宮別院消夏,大部分百姓只能在自家附近想辦法。于是乎,什剎海、葡萄園、菱角坑和二閘就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納涼場所,統稱消夏四勝。”
“什剎海就在咱家門口,本來不用多說,但據我了解,當時的什剎海和現在真不太一樣。那時候沒這么多民房,水邊上全是高大的垂柳,前海西側有條很長的堤壩,人們就在堤上擺攤,從北海后門一直延續到銀錠橋,稱作荷花市場。每年從端午節市場開業,直到數完三伏結束,賣的東西基本都追求一個字涼!”
“在北海后門東邊的胡同里有個冰窖,那是清朝皇帝每年夏至日時用來賞賜大臣的。后來大清朝亡了,冰窖依舊存在,什么時候看到人們從冰窖里拉出大冰塊往荷花市場運,啥時候就是荷花市場開市的日子。這些冰全部來自后海和積水潭,這幾年好像不采了,90年代每年冬天都有工人采冰,就是運到那里存儲起來等到夏天用。”
“您要是在市場里逛熱了,找個茶棚坐下來碗冰鎮河鮮兒,一邊聽說書的白話一邊吃,暑氣全消。再不成就干脆下水游幾圈,那時候的什剎海是流水,不敢說清澈見底也比現在干凈多了,必須特別過癮。”
洪濤不光說書里看到的東西,還要加上他自己的見識和理解,把當時的場景描述的活靈活現,再配上豐富的表情,就好像他真去過一樣。
“叔,冰鎮河鮮兒是什么樣子的,好吃嗎?”大人們完全沉浸在歷史場景中,北京的酷夏是個啥滋味他們深有體會,如果不開空調怕是連睡覺都夠嗆,很難想象當年的人是怎么過活的。但小米粒體會不到這么多感受,他只聽到了一個感興趣的詞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