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起筆,七月落筆,在寫完《為餌》后,突然想到了魯迅先生的“文學與出汗”,因為“出汗”這件事情,始終貫穿著小說核心與我碼字環境的整個過程。
18年同一位老朋友噓寒問暖間,推薦了一部影片,由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家》,過了很久之后偶然想起,才借著閑暇之余點開看了。影片講的是鋼琴師史標曼一家在二戰即將爆發之時,全家被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不斷在搜捕中逃亡。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尾聲,廢墟的閣樓上標曼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蘇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戰爭像瘟疫一樣帶給人們絕望和恐慌,而音樂卻給了人們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人們心中的痛苦與創傷。”
這些個印象與沉思,也就為后面創作《為餌》埋下了諸多伏筆。
19年6月構想,7月執筆開篇,各種權衡后,8月最終選擇在縱橫投稿,9月開始在縱橫正式發文,更新一卷·風起秦淮;20年1月初,開始寫二卷·雨花驚夢,期間經歷疫情,6月中旬開始執筆三卷·南陵之行,7月3號迎來了人生中首個100萬,酷暑之下,8月突破了日更6千的目標,同時也舉辦了為餌周年慶,為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素未謀面的老朋友新朋友送去了周年慶禮品,11月開始寫四卷·錦繡山河,由于跨度太長,不得不加快進度,所以,21年1月定下了2月日更6千的目標;等到了2月春節期間,便把自己鎖在房間里開始潛心創作,日漸晨昏顛倒,每天凌晨3、4點爬起來開始敲鍵盤,大家春節走親訪友,然而我開始社恐……
好在2月寫掉了四卷大半劇情,但壓力仍舊很大,由于前期架構太大,坑太多,為了追求一個完美的結局,索性繼續在一邊填坑一邊挖坑的路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終于,等到3月底責編來找寫作品推薦資料,由于影視改編那邊要一個確切的完結時間,為了督促自己,便硬著頭皮定了個6月完結。因為不是全職碼文,必然跟生活有沖突,所以接下來的5月、6月每天線上線下連軸轉。6月底開始收尾,閉關了一周,終于把大結局給滿滿當當地寫出來了。
很早之前就擔心進度原因,要砍掉很多劇情,好在宇文軍和燕不落這個最后的大反派還是寫出來了,也算是沒有遺憾了。由于前面沒怎么寫過后宮之斗,原本說四卷要搞一搞,由于進度原因,還是以權謀為主,后宮之斗給權謀打輔助了。事實證明,還是權謀適合我。全文雖然沒有一個激烈的后宮名場面,但從頭至尾沒有一處離開過這一大核心。
小說最初的書皮是一個女頭,做出來后明顯不符合這本書的風格,于是馬上換了,又在老朋友的建議下,換了眼下這個。莊嚴的紅墻下,不僅是后宮之斗,還有朝堂之斗,紅墻外面,又不僅僅是江湖之斗……這可能就是這本書一以貫之的主題吧!
說到這,這本書到底在寫什么?起初我是很難說清,因為書都是越寫越明白,起初只是有個大致方向。它不是傳統的女主文,主要還是權謀文,當成女主文去讀可能就不討喜了,筆者始終是在借女主一雙眼睛,帶領讀者去見證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更迭??偟膩碚f,為餌主要講,在一場浩劫中,在泯滅人性的年代里找到人性的光輝。
它既是一場場救贖:篁妃的救贖,張井春的救贖,漠滄無塵的救贖,黎桑韞的救贖,漠滄世子的救贖……包括女主自我的救贖。對他們是救贖,對其他人則是寬容。二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也是對人性本善的呼喚。是女主對白家那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畢生堅守,峽谷中對江沉吟相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