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產(chǎn)出,也越來越多,目前扶余城,遼東城,兩地已經(jīng)各有近千頭。
明年開春之后,這兩地的豬仔,就能有限的賣一些給百姓了,按照鄒羽的意思,官府完全可以做一個豬仔產(chǎn)出的行當,這樣百姓就能直接購買幼崽,省去了許多麻煩。
在一定范圍半放養(yǎng),還有一個好處,因為豬會把這個范圍之內(nèi),所有植物,連葉帶根,吃得干干凈凈,還會把地拱開,可以說放養(yǎng)一年,只需要把地里的石頭撿走,第二年就可以在這里種地了,因為豬已經(jīng)開荒了,加上它處理不完全的糞便,這塊地還會變得相當肥沃。
當然,這只是一種粗獷的利用方式,豬這東西,鄒羽一點都不陌生,最好的辦法還是圈養(yǎng),而且要為它修建一個專門的圈,在它下方做一個大糞池,一年到頭,全靠它給莊稼,增加肥料。
正是這幾年遼東開始大規(guī)模,多次施肥,因此莊稼每年都在增產(chǎn),這讓老百姓都非常開心,也逐漸的開始習慣精耕細作。
鄒羽搬遷中原百姓到遼東城,還有一個意圖,就是建立農(nóng)業(yè)實驗基地。
要說最會種植,肯定是中原的百姓,他們是最在乎莊稼,也是最舍得下力氣照應莊稼的民族,沒有之一。為了莊稼收成,可以整夜的守護田地邊,因為現(xiàn)在各地野獸太多,因此每個城池的駐守士卒,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在秋收之前一段時間,捕殺,驅(qū)趕野獸。
單純的駐守,容易讓士卒懈怠,尤其不是邊界的地方,也沒有那么多匪徒來給他們剿滅,單單維護治安,又太浪費了。
人就不能太閑,一閑下來,就容易滋生想法,想法一多,就有些失控,尤其是掌握一定權力的人。
因此對于駐守士卒,第一輪流種植蔬菜,照料水果,養(yǎng)殖家禽,這不但能豐富他們的生活,同時也是鍛煉體魄,增加生活樂趣;第二就是幫助百姓,為百姓排憂解難。
驅(qū)趕,獵殺野獸,選擇在秋收之前,因為那時候莊稼成熟,野獸會來偷吃,同時也是避免肆意獵殺,讓野獸滅絕,獵戶都沒有生活下去的辦法。
幫助駐地附近的孤寡,對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一步一步建立高大的形象,扭轉(zhuǎn)百姓好男不當兵的思想。
………
………
第一,豬的名字,就直接用豬了。
第二,在化肥大規(guī)模使用之前,豬糞是最主要的肥料,挑糞也是百姓的一項日常工作。種植莊稼的時候,往往要從家里挑到山上,兌上上坡上的水,進行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