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豐富的經驗,鄒羽知道海船與河船因為抗風浪不同,因此在結構上不同,區別頗大,具體區別在哪里,他當然不知道,不過他知道后世的大船,軍艦,底子都是尖的。
這些東西都只能由工匠去摸索,制作出來實驗,現在還早得很,不過可以先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卑沙城,鄒羽雖然還沒有去過,不過那地方,到也并不太陌生,畢竟在那附近生活過一段時間。
根據地形來看,后世的大連,應該就在卑沙不遠的地方,而且卑沙城地里位置十分優越,正處于兩海之間,北方渤海又是一個海灣。
現在的卑沙城還非常貧瘠,百姓也是以漁民為主,每年夏秋在渤海打魚,冬春則在黃海趕海。
渤海海水很淺,每年冬季都會結冰,不適合捕魚,不過冰雪融化之后,不但適合捕魚,還非常適合航行,因為渤海屬于內海,海浪小,洋流也沒有那么急,一但船只弄出來,以后從卑沙到營州,就非常方便了,要知道海運不但速度更快,而且運送貨物數量,那要多許多倍。
陸地運輸,需要很多人力,牲口,路上消耗也不少,和海運比起來,完就是兩回事,卑沙城一百八十里有一個縣城,名叫牧羊城,那里就是最適合建設港口的地方之一。
雖然最好的選擇,還是日后的大連,不過現在可沒有那么多船只需要停靠,因此離城池近,才是最佳選擇。
卑沙城還有一個最好的地方,那就是它靠近渤海這一面,是一個大海灣,鹵水濃度很高,是最適合建立鹽場的地方。
許多人以為煮鹽任何海水都可以,這話是不假,不過也得分地方,海水含鹽濃度太低,恐怕還不夠工人的薪資,更別提賺錢了。
必須是那種含鹽量高的地方,才能用來制鹽,也就是百姓說的鹵水重不重。恰恰卑沙城,就是這么一個地方。
以前卑沙,未曾引起高句麗的重視,那是因為高句麗更愿意在臨近平壤等地煮鹽,畢竟沿海之地,選擇性還是挺大的。
還在找"隋末第一狠人"免費?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簡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