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回回,一整天時間,返航了四次,而所有人都忙碌了一整天。當然收獲非常的讓人驚喜。
也許是因為這個時代海中的魚類實在太多了,或許是因為這個海灣在這個季節水溫比較暖和!反正一整天時間,收獲的魚類,簡直沒法去稱量!只是碼頭上能裝東西的容器,已經全部裝上了,無數臨時釘下的木樁,掛滿了魚干,猶如一大片干枯的樹林。
唯一不好的或許就是魚腥味太重了,伴隨著海風,那真是迎風臭十里。
老百姓當然不會在這里過夜,趁著天色還沒有黑下來,把鯨魚肉和普通魚,發給他們,就放回去了。
要說最急,還是劉進,畢竟這么多魚,打撈起來,總得想辦法運輸出去吧?還有魚干晾曬!百姓的安置!每天讓百姓回家,這也不是一個辦法!
調動官員,安排人手,就近建立村莊,還有修路,都是迫在眉急的事情。
隨著快馬傳訊,整個卑沙郡都沸騰起來,六萬多百姓,只有五千青壯,四萬多老弱病殘和婦女,身下的就是兒童。情況如此,因此在爭得百姓同意之后,搬遷了兩千戶人,到新的村莊。建立了兩個漁村合作社。
有了第一天的經驗,后面就要有序多了,碼頭附近也搭起了帳篷,讓百姓臨時居住。
一個產業,必然帶動一大批人,現在卑沙的百姓,修建新村莊,修路就占據了一半的人手,另外一半也沒有閑著,即便是腿腳不便的老人或者殘疾,也可以編藤筐,做木桶!甚至是掛魚的麻繩,那需求量也是巨大的。
這些當然不是義務勞動,搬遷的百姓現在免費勞作,換來的是官府制作的船只,漁網!而其他百姓換來的是魚肉,工錢。
等以后上正規了之后,整個卑沙將會是魚肉產業輸出地之一,換回大量的資源和財物,從而帶動所有百姓富足起來。
最關鍵一點,海里物資太豐富了,能夠很好的彌補鄒羽治下肉食這一塊,海中生物非常滋補,對于百姓身體也是一件大好事。
盧明月作為一個水軍將領,自然不會讓他一直帶人打魚,現在這只是臨時的舉動,畢竟這是戰艦,總不能交給百姓吧。同時鄒羽又把盧明星調了過來!還有劉仁軌,他沒有任職,只是在這里學習。因為鄒羽想要培養一個最信得過的水軍將領。
當然,這只是初建設,因此并不重要,所以只是安排他學習,日后拿下南方,那里才是他大顯身手的地方。
這邊建設,鄒羽并不想盯著,見到差不多之后,交代一番,就帶人來到了卑沙最西面,陸地的最邊緣。
這里是鄒羽派人,探查出來最合適的地方,他帶的人也是鄒氏族人以及士卒的家眷。
這里是整個卑沙附近海域,海水含鹽量最高的地方。同時這里位于陸地最邊緣凸起的地方,因此常年風大。
鄒羽來這里的目地,就是為了建立鹽場,不是煮海為鹽,而是曬鹽的鹽場。
雖然對于鹽場如何建立,他并不知曉,不過這可以試驗。這么多年的學習鍛煉,鄒羽早已不是當年吳下阿蒙!
根據一點點印象來推斷,曬鹽的地方,叫做鹽田,肯定就是像田一樣,一塊一塊的,而且為了關住海水,勢必也要像田一樣,做出堤壩。至于如何把海水引入鹽田,鄒羽他有水車,因此這個問題,也好解決。
一千零一十人,其中十個鄒氏族人,四百士卒帶家眷,就是鹽田的班底。
鄒羽并沒有盲目的開始大搞建設,只是先讓人修建房屋,然后自己帶人選了一處地方,建立了四塊小田,讓人挑來海水,倒在里面。
他這個地是用水泥做的,因此不會漏水,每塊田里,倒了十公分的海水進去,隨后就不管了。剩下的就是等海水蒸發,留下鹽來。
當然,事情不是那么簡單,沒有達到一定濃度的海水,即便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