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有好幾處平原,加上以前靺鞨族人怕他們,因此戰馬不少,雖然都是遼東馬,不過還是非常不錯的了。
商量妥當,就由淵蓋蘇文,帶領四萬騎兵,三萬步卒,前去劫殺鄒羽,而乙支文德留下來整頓士卒。
要知道這么多人,想要全局掌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淵蓋蘇文,他都做不到,這也是他為何甘愿交出兵權的原因。
高句麗確實是一個民風彪悍的國家,或許是連年備戰,讓他們已經非常習慣戰斗,特別是面對入侵者,很容易同仇敵愾,且非常服從命令。
鄒羽他們,多次輕松取勝,一來是出其不意,二來有時候是以防守為主,并不是侵略別人家園,引起的反感沒有那么大,自然抵抗沒有那么強烈。
以高句麗人打高句麗人,鄒羽并不擔心,因為抽調的都是本地有家室的人,而且是跟了最少一兩年,感受到了鄒羽治下,優厚的福利政策之人,因此早就歸心了。
甚至經過了多次洗腦,不斷宣傳的影響,許多人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是高句麗人,甚至極度看不起以前的身份。
這最主要還有一點,就是鄒羽把占領區那些官員,將領,富商地主,全部抓了,沒有領頭鬧事的,就少了大部分麻煩。
百姓就是這樣的,一方面他們不在意誰是皇帝,只要能讓自己過得好,另一方面也容易被洗腦? 挑起各種情緒? 從而暴發戶巨大的力量。
淵蓋蘇文最后選擇了瓦房溝一帶,狙擊鄒羽。只是他想不到? 自己將會面臨什么樣的對手? 在他們心目中,人數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即便是中原的軍隊,更加精銳一些。
他并沒有選擇瓦房溝的山區? 因為鄒羽不可能拿著大路不走? 而去走危險的山路;選擇這里的原因,就是因為瓦房溝對面就是鴨綠江一條支流,鄒羽渡江之后,想要撤退? 就沒有那么容易? 即便跑,也跑不了多少人。他就是要徹底擊敗鄒羽,退一路敵軍,甚至因此引起另外幾路人心不穩,是最好的效果。
鄒羽自然也知道前方敵人擺開了陣勢? 四萬騎兵在瓦房溝前面的平地上,南面相隔兩里? 還有三萬步卒,這應該是防備水師上岸支援!一切都是那么明了。
這種程度的戰爭? 已經很少人中計,因為斥候肯定會把附近百里的地形打探得一清二楚? 有沒有援兵? 也都在考慮之中。
至于水火攻擊? 那更是必須防備的事情,如今正是初夏,草木茂盛,火攻自然是無稽之談,至于水,也不用想了,畢竟是江邊,沒人能堵住。
淵蓋蘇文想要敗鄒羽,鄒羽何嘗不想先滅部分敵人,畢竟本身相互兵力,相差就有些懸殊,他的倚仗,就是精銳的裝備,以及大量騎兵。
李靖主力只有六萬人多,前鋒加后勤,還有劉仁軌的人馬,一共也才八萬人,其中騎兵三萬;韓千尋那里靺鞨族只有八千,因為還有幾千在惠山一帶牽扯高句麗的人馬,另外室韋兩萬,本部只有兩萬人,除去坐鎮鴨綠城,以及運送糧草的,也就只有五千騎兵,一萬步卒,合計四萬多人;至于鄒羽這里,連同水師,也才三萬八千人,丹東,烏骨等地還得留守人看著,真正渡江面對淵蓋蘇文,就只有三萬人不到。
十五萬人,對付高句麗四十萬人;看似乎實力對此懸殊,不過考慮到騎兵就有十萬,這就并不過份了。
騎兵從最早的戰車,發展成單獨的騎乘。騎射才是騎兵最主要的手段,以強大的機動能力,破壞陣型,隨后掩殺,這就是騎兵主要的作用,畢竟一匹戰馬,培養相當不容易,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起士卒更加珍貴。
馬匹需要兩年時間,才能算合格的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