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的使用各種工具;第二年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專業,學習,練習更專業,更精密的東西;第三年進入各作坊實習。”鄒羽繼續介紹道。
“這和學徒好像沒有區別吧?”宇文溫不解的問道。
“不錯,基本上沒有區別,只不過學校學得更加的單一,因為技校的目地就是給官府提供人才,尤其是匠作監分管的各項目。”鄒羽點點頭道。
宇文溫明白過來道:“也就是說,技校就是更快速的培養學徒,然后根據他們能力安排工作。”
“嗯,技校比起學徒有一個好處,一個好的師傅,招收徒弟,總得挑選一下,而技校是面向整個社會招收學員,無論是誰,都可以來學習,不至于讓想學技能的人,找不到學習的地方。”
“只是工匠地位不高,恐怕招不到多少學員!”宇文溫遲疑道。
有土地種,沒人愿意去專職作為工匠,這是一種傳統觀念。在這個時代,老百姓可沒有那么多東西需要請匠人制作,簡單的家具自家能做,那怕是修建房屋,村里百姓也能幫忙。
大戶人家的工匠,不過是他們的家奴,是佃戶;鎮上,城里的匠人,他們其實就是貧窮百姓活不下去,家里才把他們送去做學徒,然后他們就這么繼承下來,或則到別的地方開店,或則就留下來做幫工。
也就是說匠人都是屬于沒有土地的人群,也因為他們是匠人,官府不會去給他們分地,畢竟這沒有必要,你一個匠人,就好好做匠人,哪里來時間種地。
工匠有稅收,也有勞役,因此沒有人會羨慕做工匠的,畢竟有的老百姓會認為,沒有人找你做東西,就沒有收入,不像種地一樣,穩定可靠。
沒有元明時代匠人世代相傳,不得脫籍,勞役繁多,匠戶那么悲劇,到也不是百姓最好的選擇,更何況百姓現在算起來挺有盼頭的。
“提高待遇,都是朝廷部門,沒有身份高低,以后幫著朝廷做工的,同一稱為工人!有技術的就叫技工!第一批學員就從士卒的家眷中招收,朝廷會發布公告,這是為了獎勵士卒為國征戰,勞苦功高的獎勵。”想想后世讓人羨慕的工人,鄒羽很肯定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