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里國的教材,當然是為了滿足幾里國的需要,在實際培訓中,它是與另一部教材配套使用的,就是夏爾最早的十篇演講。其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解釋夏爾為什么要那樣說。
這既是文化啟蒙,也是東國口語入門。
那十篇演講分別是《我是夏爾》、《機會就是希望》、《我們的克林區》、《不能再愚昧》、《勞動創造世界》、《共建美好家園》、《誰是我們的朋友》、《團結就是力量》、《新的每一天》、《命運的主人》。
教材必須非常簡單,簡單到讓相當一部分的幾里國人都能理解,就可以想象它有多么淺顯了。它分析所有問題的基礎,都來源于開篇介紹“忠恕”這兩個概念。
牛以平已經看過這份教材,所有才會問華真行是儒家弟子嗎?
所謂“忠”,中心,中念第四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恕”,如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兩句話很好解釋,也很容易聽懂,前者主要說應該提倡什么,關乎道德,后者主要說應該禁止什么,關乎法律,兩者又可以交叉印證。
由此,當人們面對紛繁世事,就有了最樸素的價值觀標準。
沈四書在編寫的教材的時候,開篇還介紹了很多儒學概念,包括各種儒家道德標準,但是都被柯夫子刪掉了,或者挪到了最后當成“超綱內容”介紹,開篇只留了這么兩條。
它就像幾何學中的公設,不僅推導出了教材中的整個倫理體系,居然還能解釋政治、經濟、法律等諸方面的秩序原則。
這不是一部儒學著作,而是一本社會培訓教材,通篇只有不到六萬字,先告訴人們兩個簡單的立論,然后以立論為基礎解釋新聯盟的政策,哪怕是“不能隨地大小便”這樣的小事。
你自己也不希望出門一不小心就踩著翔吧,那就不要隨地飛翔。這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說清楚之后才能成為制定社會管理規范的依據。
有人又要說了,我的確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實在很急的時候附近沒找到廁所。這就涉及到如何解決問題了,進而成為推動公共決策的依據。
最早克林區搞衛生運動的時候,每個街區都要建公共廁所,按居民人數設計蹲位數量。
不要覺得可笑,上述內容都在教材中,這部教材還不是讓學生自己看的,因為他們大多還不識字,而是教師上課時用于講解的。
用同樣的論證方式,也能推導出為何不能偷竊、不能搶劫、不能殺人……
再比如說為什么要孝敬父母、禮待他人,其實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一句注解——“所求乎子,以事父”。
在盡可能美好且合理的期望中,你期望子女怎么對待你,你就這么去對待父母。其實這樣的倫理要求,在當今的幾里國社會已經超綱了,因為很多孩子都找不到父親。
但是你至少要知道,怎么去對待母親吧?哪怕是做給自己的孩子看。而且相對高尚的倫理要求,通常都應該是超出現狀的,代表了一種社會理想。
找不到父母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有父母,特別是希望從小能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那么在盡可能美好且合理的設想中,假如有父母,希望他們怎么對待自己,現實中就怎么去對待子女。
這就是東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慈”。
孝慈是后天立論,相當于“定理”,而忠恕是先天立論,相當于“公設”。孝慈體系可以由忠恕原則推導出來,進而還可以闡釋“敬天祭祖”等種種傳統文化現象。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孝慈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在東國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對孝慈的形式要求發展得越來越教條化、宗法化,漸漸帶著腐朽的特性。
人們應該去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