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下午兩點半,華真行和曼曼來到了蕪城老城區的濱江路。這條路在古代沿句水河而建,是州府所在地最重要的物資運輸碼頭、繁華的商貿區。
近代以來內河航運衰落,但濱江路仍然商鋪林立。三十多年前,濱江路經過了改造,有很大火災隱患的舊式木質小樓基本都被拆除,道路兩旁修建了聯排門面房。
這些門面房大多都是二層,
一樓是商店,后面是倉庫,樓上則是住家,經營者大多仍是原有的商戶居民。多年前當地鄉民進城買東西,經常逛這里。
新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發展與市場繁榮,
這里已經不再是繁華地帶,很多零散的小商戶陸續關門了。。近十年來,隨著網購的興起,原有的實體店鋪倒閉的也越來越多。
雖然城市在擴張,但是總人口已經到達頂點并開始回落。
新生人口逐年減少,年輕一代中有消費能力與競爭能力的,也在不斷離開,前往更大、更繁華的城市尋找機會與夢想。
從周邊鄉鎮與縣城新吸納來的人口,已漸漸彌補不了城市原有人口下降的數量。而周邊鄉鎮與縣城,則幾乎得不到補充,生育率下降與人口單向的凈流出并存。
有店鋪關門就有店鋪新開,在這條大約一公里長的濱江路上,大部分店鋪始終在營業,只是經營項目在不斷變化。
很少有店鋪徹底關門的原因也簡單,因為這些門面房大多都是住家自有,并無租房成本,
只看做什么買賣圖個生計了。
如今這里的店鋪,很多都是經營特色土產的,賣一些別處不容易買到的東西,兼做網店的基地,
還有一些當地廠家的門市店、外地商家的服務店。
服裝鞋帽、煙酒日雜、農用物資、小百貨之類的傳統商鋪明顯少多了,新出現了不少特色餐飲、房屋中介、網咖、足浴、美甲等服務類店鋪。
這條馬路是三十多年前搞舊城區改造時修的,雙向四車道,按當時的標準已經挺高了,如今卻顯得有些窄了。路兩旁經常停著很多車,只留下了中間的雙向兩車道。
車在這里是開不快的,感覺就像是一條沒有做人車分流的步行街。
三十多年前濱江路剛剛完成改造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很新很漂亮,既繁華又時髦,但如今看來卻過時了,就連墻上貼的瓷磚都有些斑駁暗沉感。
很多地方的老城區給人的感覺都大抵如此,蕪城周邊也有高樓林立的新城區,道路通暢環境整潔,但人氣大多不如這里。
知味樓與它兩邊的建筑多少有些區別,雖然修于同一個時代,但是養護得很好,陸續又增添了一些很有傳統特色的修飾,既像是三百年前的又像是三年前的。
華真行和曼曼并肩走進知味樓的時候,門童很有禮貌地主動打開門,點首說了一句:“歡迎光臨!”緊接又驚訝道,“華總導?”
這句話是以神識攏音說的,稍遠處的普通人聽不見。
門童是個小伙,看上去年紀比華真行大些,眉清目秀二十出頭的樣子,華真行并不認識他,也很確定沒有見過此人。
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華真行在春光宴公開擺了那么多天的飯局,小視頻估計都傳得滿天飛了,被一位昆侖修士認出來也很正常。
華真行點頭微笑道:“是我,請問您是——?”
門童:“逍遙派弟子葉著京。您在春光宴,見過家父葉知非。”
華真行:“哦,幸會幸會!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們幾里國養元術中心的主任曼曼。”
話音未落,只聞一陣淡淡的香風,有悅耳之聲傳來:“哎呀,大過年的,華總導怎么上這兒來了?這位就是曼曼道友吧,久仰久仰,快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