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姜聽云說完,大家商量了一下。張恩齡本來就是江西人,南昌萬壽宮的凈明宗又是道教正一派門下,對游萬壽宮沒什么興趣,但被許至川拉著去當向導了。
小和尚禹凈精力充沛,昨天雖然來了這里,但是光陪著史蒂夫牧師逛小吃了,并沒有進萬壽宮,所以也跟了去。
周老六從村子跑出來后一直沒有好好休息過,艾米麗體質雖比普通人強上許多但現在畢竟有了身孕。姜聽云給他們兩個在后院安排好了休息地地方。
白合清從牛皮紙上裁下來幾張小塊的,謄寫了幾張縮小版的地圖以便大家隨身攜帶。
待將其他人安排妥當,又核實了一下禹凈餐食上的忌諱,姜聽云來到廚房。他先把徐三爺的那個大碗仔細地刷洗干凈,然后用一塊干凈的棉布擦干放到一邊。
離四點還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了,姜聽云就開始準備晚餐的食材。
姜聽云是一個很精細的廚師,但也是一個很慢的廚師。出家人本不應該將如此多的精力放在口舌之物上,但是周圍已經很多年沒有人去規勸他潛心修道了。
因為,如果萬一規勸成功了,大家就再也吃不到姜聽云做的菜了,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難接受的結果。僥幸成功者會成為諸多位大師、掌門、神父發泄不滿的眾矢之的,這個壓力是任何人不愿意承受的。
姜聽云喜歡做菜,喜歡用心的做菜,喜歡別人吃到他做的東西后開心的樣子。無論是修行的前輩,還是文人名士,大多喜歡將吃歸為末節。吃飯是為了活著,然后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但是大部分人從來沒想過,一個人如果吃的問題沒有解決好,是理解不了那些春秋大義和君子之儀的。
華夏國人自古講究禮教,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然而相聲里有一段叫《吃元宵》說的是孔子帶著子路和顏回周游列國,沒遇到懂行的伯樂,結果終于有一日混到了身無分文,餓的前心貼到了后心。
這時路遇到一個賣元宵的,一文錢一個??桌舷壬f般無奈,趁人不注意在門口的招牌的一上加了一豎,改成一文錢十個??紫壬鷰熗饺朔至耸畟€元宵,自己吃了四個,兩個徒弟一人三個,結果是越吃越餓。
好在元宵湯不需要花錢,孔子帶著徒弟是一碗一碗又一碗,直到把湯都喝干了為止。結賬的時候孔圣人從筆袋上拆下了最后一枚當鎖眼用的銅板交給掌柜的。
掌柜的提出異議后,孔圣人讓他自己去看招牌。
在掌柜的看蒙圈了,給圣人道歉后,他老人家還不依不饒道“一文錢十個,這是讀書人積德,不然上面再填一撇,一文錢吃你一千個。”
這個故事誠然是虛構的,但是故事說的道理確是不假的就算是圣人,餓急了也得先顧肚子,別說春秋大義,臉面都得先放一邊。
姜聽云并不懂得民生是國之根本的大道理,更想不到十幾年后有一位叫馬斯洛的猶太人提出了需求層次論,把人的欲望升華成了一個叫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大學問。
他就是喜歡料理這件事,學習前輩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技藝,更喜歡將對人生和世界萬物的感悟融入料理之中,將傳統進行微不足道又或是精彩絕倫的演繹。
他真心地覺得料理是門藝術,即使是書法、繪畫,哲學這些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門類,和料理相比都不值一提,料理才是這個世上最崇高、最神圣的藝術,自己情愿為之奉獻一生。
因為禹凈來自的大悲禪院,修的是嚴禁葷腥的佛門禪宗,姜聽云做飯的時候并沒有放任何肉、蛋和奶類食材,連韭菜、蔥、姜、蒜等也沒有放,僅用素菜做了幾道江西特色的家常菜。
臨近四點的時候,見大家都回來了,姜聽云開始起菜。
先上的是四碟江西小菜,同時給每人上了一碗江西特色的木瓜粉。
姜聽云道“麗姐和禹凈都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