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完曾經身為京城大學古漢語專業高材生的父親,心里有種莫名的得意。我爸也沒有生氣,畢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一件令他開心的事。
我繼續在這些古玩的海洋中自由的徜徉,除了昨天的琺瑯器,滿架子上基本都是清末或者民國的民窯瓷器,還有一些明顯是建國后的產物。
突然,我被一個邊沿有磕碰的盤子所吸引,灰色偏黃的盤子上,有很多黑色的線,像是一道道的裂,又被粘在一起。我聚神觀瞧,暗暗說道:“金絲鐵線。”
我爸看我認真的樣子,出言說道:“這個盤子有名堂?”
我微微點頭,沒有說話,因為,腦子里沒有出現幻聽。不止從何時起,我開始依賴這種異能。
等了些許,還是沒有出現期待的聲音。我拿出兜里揣著的一雙白手套帶上,并拿起盤子,定睛觀瞧。
“明仿哥窯青釉菊瓣式盤”期待的聲音,終于響了起來。等等,明仿,這個是明代的仿品,不是宋代的哥窯?我心里一悸,吃驚的表情溢于言表。
我爸看著我吃驚的樣子,很是得意,說道:“怎么,被這個宋代哥窯的盤子嚇到了?”
我緩過神來,搖了搖頭,還是沒有說話,思索著為什么是明仿哥窯。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自章氏以后,大致有一時期失傳。林撝《典略》載有哥窯復陶說,謂:明仁宗監國時,復陶哥窯。據此則明代復陶,與原哥窯出品無異。惟諸書所載,元明繼起者,類都不及原品。
我肯定的說著:“爸,這個盤子,不是宋代的。”
我爸吃驚的說著:“不可能!這個盤子,我讓你方叔找專家看過,是宋代的哥窯,沒有任何問題。”
我不慌不忙,再次雙手端起盤子,認真的觀察起來,然后找了張旁邊的桌子放下,拿出高倍放大鏡觀察著細微之處,沒有發現“紫口”。找到證明了!
我鄭重的說著:“爸,我很確認,這不是宋代的哥窯,是后世的仿品。”
“為什么?哪里有問題?”我爸很是不解,專家鑒定過的物件,怎么會有錯呢?
李大爺也插言,“小牛,這個盤子,你爸特別囑咐我,千萬不要摔了,才把它擺在最隱蔽的地方,應該是很珍貴的吧,不會是假的吧。”
我慢條斯理的說道,“后世仿制的,并不以為著是假的。這件盤子應該叫做明仿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我爸還想再問,我揮手打斷了他,接著說道:“宋代哥窯瓷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致,可分灰、油灰、黑、赭諸色。其中質粗松者叩之聲音沙啞,胎呈土黃色,似欠火力。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面均開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
我爸迫不及待的說著,“你說的對啊,這個盤子胎質細膩,金絲鐵線的開片,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也沒有問題。”
見我爸情緒有些激動,看來這個盤子當年花了他不少的錢。“沒有紫口。”我說出這幾個字。
“什么?”李大爺沒有聽懂。
“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放大鏡下如同“聚沫攢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留存而映出胎骨的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
我爸聽了,皺起眉頭。
我繼續說著:“除宋代官窯作品外,后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宋代哥窯瓷器均無此特殊現象。所以,紫口是鑒定是否為宋代哥窯的重要特征。我剛才用放大鏡仔細看了,沒有這一特征,我猜斷定,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