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滄?;宋迨畨K買了一張門票。
岳麓書院古建筑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筑格局。
古色古香的書院大門掛著塊寫著‘岳麓書院’的匾額,兩旁是寫著‘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對聯。
從大門進去就是二門,中三間開三門,花崗石門框,左右各辟過道通南北二齋。
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炸毀,現存的是一九八四年重建。
柳滄海從這些重建的歷史建筑上很難發現一絲古典的氣息。
書院是湘南大學的一部分,現在有部分學生在書院里面上課,所以有些區域是禁止游客進入的,想去御書閣看書也是不信的。
柳滄海逛了一圈略微有些失望,這里早就沒了千年學府的風范,便準備去碑亭看完留古碑就離開。
碑亭里有《岳麓山寺碑》,亭為重檐八角亭,木柱斗拱支撐,亭內建方形小屋。
《麓山寺碑》封閉保護在屋內。
柳滄海只能從門窗外觀看古碑的真容。
《岳麓山寺碑》高四百厘米,正文部分高二百五十八厘米,寬一百三十五厘米,圓頂飾龍紋浮雕,有陽文“麓山寺碑”四字篆額,碑陽正文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個字,碑陰題名及贊辭分三層。
柳滄海站在碑亭前,欣賞著石碑上的書法。
書體楷行兼備,挺拔沉雄妙絕,碑刻精工細琢風神飄然,妙絕筆致挺拔氣勢縱橫,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文記麓山寺沿革甚詳,語句精警,辭采華茂,飛揚飄逸,讀之令人神爽。如開篇“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故清泰所居,指于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動,岳鎮而安,故耆閨所臨,取于安定者已”,就氣勢不凡,給人一種大氣磅礴、一瀉千里之感。
“這塊石碑不愧是有著北海三絕的稱號??!”
柳滄海的書法到了神乎其技的等級,在他看來這塊石碑上的書法,仍然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
不過這塊石上沒有他在白鹿洞書院遇到的那塊石碑一樣還保留著浩然正氣。
柳滄海兼修儒道佛,而且《浩然養吾經》、《自然無極觀照經》、《菩提禪經》都是非常注重意念修行的,他盡管修行的時間很短,卻也能做到意念短距離的離體,便想著用自己的意念來探測石碑。
柳滄海的意念剛剛觸及岳麓山寺碑,就有一股像是浪濤一樣的神念順著他的意念席卷而來,柳滄海本能地收回了自己的意念,腦海中卻多了一套筆法傳承。
這套筆法傳承是蔡邕得自神人傳授,然后傳授給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之徐浩、顏真卿、鄔肜、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李邕正是這套筆法的最后一位傳人!
所以三國晉唐時期筆法一脈相承,法度精嚴,在那個時代書法百家爭鳴,若一座一座高山,巍峨挺拔,令人仰望而高不可攀,而唐之后,筆法遺失,書法從巔峰一落千丈,演化到今日,早已不是本來的面目,只剩幾塊破落的石碑和散落各處的殘片,證明書法曾經在世間存在過。
柳滄海之前就知道這些典故,本以為這套筆法會永久失傳,卻沒想到李邕竟然把這套筆法傳承隱藏在他的代表作《岳麓山寺碑》里面,而且被他機緣巧合下得到了。
除了碑亭之外,書院內有一座碑廊。
柳滄海又去碑廊逛了一圈。
碑廊里的石碑眾多,甚至還有朱熹手書的“道中庸”、“極高明”等碑,是書院的重要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