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陽城
城外十里,無邊的軍帳蔓延到了視野的盡頭,營寨間互為犄角,隱隱以某種陣法規律排列駐扎,獵獵作響的鮮紅旗幟上,一個個大大的岳字臨風搖曳。
營寨中心軍容整肅,紀律嚴明,練兵場上的聲聲齊喝震天動地,聲傳四野,士兵們操練巡游,一切井然有序,在陽城南山之上極目遠眺,仿佛面對著一頭蓄勢待發的森然巨獸,欲擇城而噬。
而大營最邊緣之處的幾個營寨卻展現出與中心截然不同的熱鬧,熙熙攘攘的人流絡繹不絕,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穿著各式服飾,有披甲著盔的,有輕甲勁裝的,有布衣素袍的,亦有錦繡華服的,甚至還有一些身著門派統一服飾的。
這些人的武器也都是五花八門,無所不有。
刀、槍、劍、戟、錘等等,甚至還有些少見的奇門兵器。
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讓周邊幾個營寨內充斥著濃厚的江湖氣息,與正中的軍營形成鮮明的對比。
雙方唯一相同的,大概便是那一張張堅毅的面龐,與眼中燃燒的火焰。
按理來說,戰場與江湖,從來都是涇渭分明,有著各自的立場。
而這么多江湖兒女齊聚于此,自然是有著什么東西,在無形之中敲碎了這個界限。
……
四個月前,陽城突遭姬朝大軍攻城,這場戰斗乃是姬朝蓄謀已久,從大軍開拔,直到快要兵臨城下,天朝這邊才遲遲得到消息,而后便是轟轟烈烈的守城之戰。
因為缺乏備戰,陽城守備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光損失慘重,連最為重要的天然屏障陽城南山也被姬軍所奪,
隨后陽城守將王忠虎便帶領陽城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守城之戰。
好在陽城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光城堅兵壯,城中百姓也大多是退伍老兵亦或是軍人家屬,簡而言之就是一座軍城。
城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垂髫小兒,皆可拉出一戰。
然而姬國既是預謀而來,又豈會毫無準備。
幾十萬大軍日夜不息,連續幾日不計傷亡的攻城,讓陽城守軍身心俱疲。
趁此機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火色夜晚,守城的叛軍終于亮出了獠牙,將守門將士盡數屠殺,為攻城的姬軍大開城門。
姬國大軍如潮般涌入城中,勢不可擋,完顏哈努爾帶著騎兵在城中縱橫沖殺,無一合之敵。
只是如此殺戮卻沒有讓陽城一人膽寒。
城中軍民一邊高聲嘶吼著漢人無降者,一邊依靠著地利與姬軍做著最后的殊死搏斗。
這是一場毫無取勝希望的守城之戰,但作為中原漢人最后的壁壘,他們哪怕企望不到勝利,也要死守到最后一刻,死守到最后一人。
這里的孩童自小便被自家長輩澆灌著忠君愛國的思想,以戰死沙場為榮。
所以哪怕躲在角落的貧民,在看到經過的姬軍之時,亦是雙目赤紅,拿起手中的武器偷襲而上。
在一名姬軍的血色長戟之上,甚至還挑著一名手持木劍的幼童,眼中燃著名為仇恨的火焰,正在痛苦的胡亂掙扎。
那一夜血色染紅了整個陽城,城中三十萬軍民無一降者,慷慨赴死之輩數不勝數,哪怕是提不起刀兵的女眷,亦是在絕望中燒毀房屋,帶著兒女自縊,追隨亡夫而去。
待到戰爭落幕,姬軍攻下的陽城,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入目皆是廢墟,所余盡是亡骨。
陽城之戰震驚整個天下。
當今圣上大為震動,連下五道圣旨,集結大軍誓要奪回陽城。
江湖中人紛紛聲援,要為那三十萬亡魂血恨。
于是就有了眼前這百年難遇的一幕。
為了這場戰事,幾萬江湖兒女自發從中原四面八方而來,浩浩蕩蕩聚集于此,將周邊的營寨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