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的私人會所內,楚秋與幾位《the aster》的主演寒暄了一下之后,大家便又坐回了位置上。
楚秋坐在保羅導演與梅根制片的中間,很有男一號的感覺。
一坐下,她就直接問道“導演,劇本故事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劇情確實很不錯,我非常期待接下來要進行的拍攝,不過我想知道,您已經決定好開機日期了嗎?”
之前他和保羅導演電話聯絡的時候,保羅告訴他劇組的一切籌備事物都搞定了,演員也都找好了,但是就是沒告訴他啥時候開機,只讓他先來舊金山與幾位主創見一面。
“chu,找你來正是要談一談這事,菲利普先生的檔期有限,但是我聽你的經紀人說,你在華夏正在錄制一檔電視節目,暫時不能遠赴舊金山這邊來拍戲,所以我想劇組這邊先開機,頭一個月集中拍攝一些邊緣戲份,之后等你進組了再集中拍攝你們二人的對手戲。”
楚秋的《演技派》還要差不多一個月左右才能錄制完,所以最近一個月他不能出國拍戲,不然光來回跨國折騰真的遭不住。
而保羅這邊檔期又協調不好,演蘭卡斯特大師的菲利普先生雖然年紀大,但是他的戲約還是不少的,下一部戲在明年三月前要開機的。
保羅又不舍得放棄菲利普和楚秋二人中的任何一個,所以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用集中戲份拍攝的方法,先想辦法前期拍攝一個月,等楚秋國內的事情忙完之后,再集中拍攝楚秋和菲利普之間的戲份,最后再拍楚秋和其他人的對手戲。
這種拍攝方法一般劇組是很不愿意用的,因為會很費錢,原本租一個拍攝地點就應該在幾天內把所有有關這個地點的戲份全部拍完的,但是如果要集中拍攝的話,也許租一個拍攝地點只拍幾組戲就轉場了。
而且等楚秋進組之后原先拍過的地點還要再租一次,拍楚秋的戲份,這樣會產生重復的租賃費用,一來二去的制作成本可能要翻一倍。
好在《the aster》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整個劇組要價最高的就是楚秋這個花了120萬美元請來的戛納影帝,其他演員的片酬加起來才和楚秋一樣。
而梅根在看過劇本與楚秋的一些表演資料之后,也對《the aster》很有信心,向派拉蒙游說到了一千萬的投資,保羅才經得起這種高成本的拍攝方法。
梅根舉起了紅酒杯,向楚秋微微示意道“chu,出演一位角色個性暴躁、行為夸張,對于你應該也是個挑戰,我們很期待你在這個角色上和菲利普先生的對戲,所有劇組會盡量協調好你們之間的檔期。”
“當然,我也很期待,相信會有一次很愉快的合作。”楚秋笑著回應道。
他飾演的男主角弗萊迪·沙頓是一個退伍軍人,對酒精有嚴重依賴,個性暴躁、行為夸張。弗萊迪·沙頓在退伍以后,生活落魄潦倒。
而在一次醉酒后,他被教會大師蘭卡斯特收留之后,就成為了蘭卡斯特的左右手。
蘭卡斯特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心理學家,擁有超凡的魅力和感召力,而且他私下還創建了一個名字叫“起因”的宗教。
因為能洞悉人們心理的原因,他為宗教所奉行的信仰和理論在美國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姿態迅速風靡了起來。
同時他的理論也俘獲了弗萊迪·沙頓那顆迷茫的靈魂,但是在教會蒸蒸日上之時,他與蘭卡斯特·多德之間卻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兩個人不同的觀念、與行事的碰撞頗有看點,再加上約翰這個“起因”組織的觀察者對這個宗教理念的不認同,認為“起因”就是一個邪教,并且與蘭卡斯特勢如水火。
這三人之間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想法,與對世界不同的看待在影片中產生了劇烈的碰撞。
影片的結構是由時刻都在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