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八十萬一集確實配得上我們小秋的身價了。”鄭伊人非常滿意的點點頭。
這個價格甚至已經要趕上楚秋現在接一部電影的片酬了,最佳一個月給他遞上來的劇本,開的最高的片酬也就3500萬。
在電視劇片酬限薪的情況下,能拿到3200萬一部戲的片酬,真的已經是頂級中的頂級待遇了,也無法再要求更多了。
只可惜楚秋出道晚了幾年,他要是能在14年15年那會就出道,沒準還能趕得上最后一波片酬泡沫。
16年17年那會的電視劇頂流男藝人們接一部戲的片酬都是動輒四五千萬的,甚至要比電影演員的片酬都高,惹得不少電影咖都被這高的離譜的片酬給誘惑到了,跑來演了幾部電視劇。
像是廠花、湯唯、周迅等幾位闊別電視劇圈,甚至是根本沒演過電視劇的電影咖都被金錢打動,時隔多年又演起了電視劇。
要知道他們接一部電影也能拿個兩三千萬片酬的,要不是當時電視劇出品方開出四五千萬,乃至六千萬的片酬,他們也不可能來演電視劇。
不過在19年限薪令出爐之后,他們也就又重新清高了起來,不再繼續演電視劇了,因為這個市場價又降下去了,那就沒什么可以打動他們的地方了。
楚秋就剛好錯過了這個電視劇圈片酬坐火箭的時期,十分的可惜,不然以他的人氣,放在那個時候,沒準能拿到六千萬的片酬。
當初如懿傳男主角還拿了六千萬呢,楚秋這個亞洲人氣演員,怎么說也比他要更貴一點的吧?
可惜可惜!
倒是電影圈的演員片酬一直都很冷靜,在經過零幾年哪會的片酬虛高之后,現在電影圈的片酬基本上很合理了。
記得當初《投名狀》的時候,那位亞洲武打男星可是拿下了八千萬片酬,才同意出演《投名狀》的。
結果票房撲了個底朝天,制作公司底褲都被賠光了。
自打那之后,電影圈的片酬就迅速降溫了下來,畢竟電影不同于電視劇,投資了之后上映是奔著盈利去的。
電視劇拍出來都是電視臺和播放平臺買單,只要主演人氣夠旺,多高的價格都賣的出去,片方只要找足流量明星,不管開多高的片酬,都能賺回本來。
反正承擔損失的是電視臺和播放平臺,和制作方沒啥關系。
甚至電視臺和播放平臺損失也不會有多少,因為本身電視臺靠廣告是可以盈利回來的,而播放平臺一直都是賠本賺吆喝,哪怕是企鵝這個巨頭,他們的視頻網站也持續虧損了很多年,直到現在也才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對他們來說燒錢搶流量才是正事,只要有流量明星主演的電視劇在自家平臺獨播,虧了就虧了,不礙事的,能搶到網民的流量和用戶,把股價炒上去就行,以后總有機會變現的。
而電影可不同,電影拍攝完上映風險可都是制作公司承擔的,電影是賠是賺很大程度直接影響了制作公司的未來。
有多少電影制作公司都是因為一部投資一部電影花費了太多資金,上映之后票房成績卻撲街到死,根本收不回成本,導致公司破產。
這種事情在電影圈可是十分常見的,每年都有一堆電影制作公司破產,也有一堆新成立。
電影投資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高風險的行業了,雖然有的公司可能花一千萬投拍了一部電影,結果收獲了好多億票房,回報率達到了十幾倍,賺的盆滿鍋滿。
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分分鐘破產!
所以在電影投資上面,制作公司都是慎之又慎的,在演員片酬方面自然也是能壓多低就壓多低,除非你確實值這個價格,不然不可能花虛高的片酬請你來出演的。
前幾年的時候有一些電影制作公司看電視圈流量明星和小鮮肉的那一套特別火,而且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