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兵馬抵達此處已經快一個時辰了。對面崖壁上雖有烽火滾滾燃起示警,但是很明顯沒有多少兵馬防守,上面只有不到十余人在虛張聲勢,朝著這邊零星的射著箭。
趙祁年下令:“不要理他們,工兵立刻開始搭橋。”
一千工兵早已經將所有的材料搬運到崖壁旁,準備工作早已做好。聽得趙祁年下令,他們立刻開始行動。
工兵搭橋的方式是專業的,只要有材料,他們可以凌空造出橋來,而無需泅渡到對岸拉起繩索。工兵在對岸豎起了原木捆綁的三角支架。長達六七丈高的原木支架被栽在地上,中間粗大的原木橫梁上懸掛鐵滑輪繩索,連接絞盤,由五十多名強壯的士兵進行操作。
辦法便是,用滑輪牽引住往前一步步延伸的橋面,每多加三尺,便在三角支架上系上一根繩索牢牢固定住,這樣可保證橋面不會墜落。每一塊橋面都寬逾丈許的木板模塊,下方加了米字型的硬木加固,每一塊橋板之間都用鐵鉤索勾連在一起。前方鋪設,后方以原木交錯加固。這種快速的凌空造橋的辦法,大宋早已有之。當年汴梁城破,金人除了將二圣和大量朝臣皇族嬪妃帝姬和金銀財寶擄走之外,還將城中大量的工匠擄走,這種精細的造橋技術也被金人所學會,并且成功的運用到了軍事之上。
當然,這種橋不能太長,否則無法搭建起來,但整個峽谷寬度不過二十丈,靠著高大的三角原木支架和幾座絞盤拉扯的力道是足夠支撐的。只要到了對岸,便可以在對岸崖壁上生根,從對岸再拉粗繩索拉扯平衡。最后建成的橋梁類似乎后世的斜拉索大橋的樣式。只不過最終成型的還是索道木橋罷了。
雖然這種造橋的方式很是先進,但是進度卻并不快。一千工兵已經卯足了勁干活,但是趙祁年還是嫌慢,不斷的催促加快進度。因為趙祁年知道,八字軍很快就要到來,趁著他們尚處于混亂調兵的時候最好能夠搭建好索橋,所有人沖過對面去,到時候便可以在封龍山中盡情馳騁,肆意殺戮了。趙祁年這一次備受重用,蕭懷忠將如此重要的進攻任務交給自己,自己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立下大功,這樣蕭懷忠得利,自己也能抱著他的大腿平步青云了。
時間過去了一個時辰,橋已經造了快一半的時候,張若梅帶著三百弓箭手登上了北崖崖頂。看到對方旁若無人的已經造了半座橋了,張若梅當即下令發動攻擊。
三百弓箭手在崖頂上朝著造橋的工兵一頓亂射,登時射殺了二十多人。其余的工兵嚇得趕緊逃回岸上。但是,崖頂上的攻擊招致了兇猛的報復。早已擺好陣型的金兵弓箭手和三十多輛弩車開始瘋狂的射箭壓制。雖然有掩體,但是對方暴風驟雨一般的打擊還是讓崖頂上的三百人沒有還手之力。他們只要一露頭,便會被射中。不是對方的射術多么精妙,而是對方的弓箭太過密集,幾乎是地毯式的不間斷的打擊,地上爬的螞蟻可能都會中上一箭。這種情形下,除了躲在掩體后面之外別無其他辦法,因為想要看一眼敵人甚至都要付出受傷和斃命的代價。
在兇猛箭支打擊的掩護下,工兵們重新恢復了建造。索橋一點點的往前延伸,崖頂上的張若梅和眾人變得更加的焦灼,他們不得不冒著被射殺的危險放箭,雖然射殺了建橋的工兵,遲緩了橋梁的建造速度,但是每一次起身射箭都會有人中箭倒地。后續其他五百人陸續趕到崖頂,但是于事無補。在對方已經不計代價不顧傷亡的打擊之下,根本無法阻擋對方的進程。
張若梅心急如火,她已經不顧勸阻站起身來不顧安危的射殺敵人了。但這么做很快讓她付出代價。在瞄準射殺了一名工兵之后,張若梅的肩膀像是被蟹子蟄了一口一般的疼痛,一支勁箭射中了她的肩頭,鮮血頓時染紅了她的盔甲和衣物。
眾人連忙七手八腳的幫她包扎,張若梅叫道:“殺敵,不要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