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弼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于對當前大周朝所行制度做出肯定,指出如今國家能長治久安民心凝聚是政策正確之功。
文中提到“開朝幾十年,戶口之眾,有過前朝。”,一國人口向來是衡量一國國力的標準,人口越多,代表國力越強盛,所以制度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與其盯著政策不放,不如尋思著怎么為國家培養人才,用天下之才來完善國之法度。
接下來他用了一半的篇幅來闡述如何為國家培養人才,并從“教之之道”、“養之之道”、“取之之道”和“任之之道”幾個方面全面地加以論證。
不說別的,光是他這些對人才培養的方針政策就戳到了在場所有讀書人的癢處。大部分讀書人所求的不過是能將一身才華,貨與帝王家,范良弼所提出的這些政策若真能得到朝廷的認可,對他們而言就是天大的幸事。
于是,等到一篇文章讀完,樓下眾書生無不拍手叫好,紛紛圍住范良弼與他討論剛剛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培養人才的政策。
在這些讀書人心里,范良弼或者說范良弼所代表的范家無疑是站在他們讀書人一邊為他們謀求機會的代言人。
賀林晚可以想象,今日之事和范良弼的這篇文章一旦傳開,又將為范家得到讀書人的支持。
就在這時,從二樓匆匆走下來一位拿著一張透著墨跡的紙的茶樓伙計。
伙計將將墨痕未干的紙呈到被眾書生眾星拱月般圍住的范良弼面前,說道“范公子,有位客人說他不贊同你的文章,所以也作了一篇文。”
在場之人聞言皆是一愣。書生們論政之時你來我往地駁斥對方其實很常見,但是因為范良弼今日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所以就算有人不贊同他的某些觀點也一時之間并沒有想出來更好的文章可以加以反駁。
有人不悅道“有人不贊同范兄的文章,為何不肯先生方面反駁……”
范良弼抬手止住了那人,風度極好地將伙計手里那篇一看就是匆匆作成的文章接過,溫和地說“無妨。”
范良弼自信看起了那篇文章,旁邊的人也都好奇地湊了過來。
有那眼神好的人一邊看一遍將那篇文章念了出來。
“國本者,民耶?重民力耶?厚民生耶?惜民才耶?本于民而后為國耶?吾之言本,則有異焉……”
文章一開始就連用了幾個反問句駁斥了范良弼文章的開篇,氣勢十足,先發制人。
緊接著便開始一一駁斥范良弼所提出的觀點,角度刁鉆,言辭有力,體現了十分強勢的雄辯風格。
原本一些人還持看笑話的態度,不過聽著聽著也不由得沉思起來,覺得好像也有點道理。
賀林晚聽著聽著發現這文風有些熟悉,不由得挑了挑眉。
趙青青饒有興致地問“這篇文章寫得如何?”
賀林晚想了想,客觀地評價道“還算不錯,只是情緒太過激憤,顯得急躁了些,很容易被人找出錯處,怕是……”
怕是駁不倒那位有備而來的范公子。
果然,等這篇文一念完,范良弼不過微微一笑,提起面前的筆再次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回應。
范良弼一停筆,立即就有人念了出來。
范良弼回應的這篇文章與剛剛那篇比就沉穩有風度多了,這么一比較起來就顯得剛剛那人太不成熟,而范良弼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反應過來并做出回擊,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才思敏捷。
范良弼看著不斷為他的文章喝彩的書生微微一笑,倒是有些感謝寫文章駁斥他的人為他搭橋建梯了。
二樓的包間里,小木頭僵坐著,雙拳緊握臉色通紅。他面前的桌上攤開著一份紙筆,阿旦和小虎子一左一右立在他身邊,阿旦手里拿著墨條,鼻子上還沾了點墨汁。
小虎子抓了抓頭,比劃著安慰道吵架吵輸了